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我不是流寇> 第十一章 荒村论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十一章 荒村论政(2 / 2)

我不是流寇 半世漂泊 更新时间 2022-02-13

这一连串的问题把李过问蒙了,他哪里知道皇帝有多少亲戚,这些跟他一个土里刨食的人扯不上一点关系。

“小叔,这皇帝有钱愿意怎么花,额们庄户人哪里管得着,”李过觉得皇帝的家事离得他太遥远了。

“额们是管不着,却和额们息息相关,朝廷把钱都花在皇亲国戚身上,就没有钱干别的事,比如咱们陕北大旱,朝廷本应该拿出钱粮赈济灾民,可是朝廷到现在都没有一两银子拨付给延安府。

除了赈灾之外还有养兵、御敌,都是需要花钱的,从万历四十六年辽事起,地方官向百姓摊派了多少辽饷。这些钱都是百姓赋税之外的加征,若是朝廷有钱,会有这样的加征吗?

皇家就是老百姓头上的第一座大山,老百姓除了受皇家的盘剥之外,还受着官吏士绅的盘剥,还是拿辽饷说事,辽饷从万历四十六年开始规定每亩土地征收三厘五毫,到今年各项加派已经加征到九厘。

若是官吏就按照这九厘实收还好,百姓苦一苦也就忍过去了,可是地方官吏哪个不是雁过拔毛,尤其是下乡征税的胥吏,朝廷加征九厘,他们就敢加征二分。

除了在税收上盘剥百姓之外,官吏还会伙同士绅一起,将本该士绅缴纳的赋税转嫁到百姓头上,朝廷给各个地方规定的税赋总额是不变的,变得是交税的人数。

大量百姓将土地投献给士绅,本该交给朝廷的赋税,装进了士绅的口袋。这些税赋却不能少,只能分摊到有地百姓的头上,老百姓交不起税,就只能将土地抛荒,要么投身大户为奴为婢,要么就流落在外做流民乞丐,这是压在百姓头上的第二座大山。

还是用辽事举例,建奴在辽东距离我延安府相隔几千里,按理说与额们毫不相干,可是你想想与额们无关吗?若是没有建奴在辽东的肆虐,额们还用被摊派那么多本就交不起的赋税吗?

其实最早的摊派不是辽事,而是九边,离着额们最近的边镇就是榆林卫,维持九边驻军的目的就是防御边患,辽事也是边患之一,这边患就是压在额们百姓头上的第三座大山。

只有把这三座大山全部搬到,老百姓才能过上好日子,若是百姓头上一直都顶着这三座大山,就永无出头之日。”

“三座大山!”李过喃喃自语,李鸿基的这些话,震碎了他的三观,虽然说他已经决心跟着叔叔造反,可是造反的终极目标他想着的也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不过是打倒别人,换成自己做那个食利阶层。

可是叔叔却明确的告诉他,要想百姓过上好日子就要搬掉这三座大山,若是三座大山都搬掉了,他造反成功了不能享受荣华富贵,脑袋别在裤腰带上造反的意义何在?

还有一点就是搬到了皇家这座大山,没有了皇帝谁来统御万民,这天下总还是需要皇帝的。

“小叔!搬倒了三座大山,也就把皇帝都搬到了,这家有千口主事一人,这么大一个天下,没有皇帝谁来主事?”

“皇帝与皇家是两个概念,皇帝只是一个职业,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长官,就算不叫皇帝也可以叫国王、叫摄政王等各种名头,皇帝只是其中一个名号。

皇家是表示的家天下,在皇家的眼中,国就是家,家就是国,而且是家大于国,这也是历朝历代都提倡以孝治天下的原因,究其原因就是皇家把天下看成他的家。

当国与家产生冲突的时候,皇家一定会抛弃国而选择家,这就是家天下的本质,朝廷不过就是皇家的一个管家,地方官员不过是皇家的奴仆。”

说完这些李鸿基摸着已经干瘪的肚子,叹了口气说道:“这些事以后你慢慢就会明白了,额们今后要走的路还长着呢,以后额们要和全天下为敌,甚至是额们的亲人都有可能成为额们的敌人。”

李过有些糊涂,不明白叔叔说这些是什么意思,怎么还能自己的亲人为敌,这些东西让他这个大字都不识几个的后生来来理解太难了。不过他更不明白的是皇帝虽然是待在皇宫里不出来,看不到天下的情况,但是这些官老爷们却是能够看到这个天下的。

别的地方他不清楚,米脂县的晏大老爷可是每年夏季都要巡视整个米脂,要说别人不清楚百姓生计,难道晏大老爷也不清楚吗?晏老爷难道不向延安府奏报吗?

这天下大乱了,对皇帝能有什么好处,若是被人推翻,老朱家还能在皇宫里坐稳吗?这么简单的道理,他一个种地的田舍郎都能想明白,皇帝不可能想不明吧。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