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第四七二章 天不佑大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四七二章 天不佑大汉(2 / 2)

三国之帮爹当军阀 终南道 更新时间 2019-09-07

即使是西汉灭亡,东汉改朝换代,瘟疫也依然没有收敛。基本是每隔一二十年,就会在某个地方突然爆发。这种情况,基本贯穿了整个东汉时代。一直到东汉末年最杰出的医学家张仲景横空出世,写出了流芳百世的《伤寒杂病论》,大规模瘟疫的破坏力,才从此开始得到遏制。

而另一个原因,就是从东汉中前期开始,华夏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后世之人提到东汉的科技成就,自然少不了要说张衡发明出来的地动仪,而地动仪这个伟大发明的产生,就是拜东汉时期频繁的自然灾害所赐。

仅以地震而论,东汉中后期地震发生的频繁程度,在整个华夏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比如东汉的陇西地区,在东汉和帝、桓帝、灵帝、献帝时期都曾爆发大规模地震,正是因为地震造成了巨大的破坏,才促成了与地震有关的发明相继涌现。

在东汉末期,还出现了极其反常的大规模蝗灾与旱灾,比如东汉桓帝到灵帝的几十年里,北方大规模的蝗灾出现过五次,其中最严重的一次,几乎波及到整个长江以北的中原地区。这么大范围的蝗灾,在日后的华夏历史上,也就是唐朝开元年间以及元朝末年的几次可以相比,堪称是“百年不遇”。

与此同时,东汉最后的五十年里,黄河有四次发生决口,长江流域的荆州与江东,先后发生了五次水灾。而在同一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居住的草原地区,也连续多年发生大规模旱灾,北方少数民族为了躲灾,纷纷南下到中原地区求内附,华夏的人口迁移和流动,在这时期开始渐成高峰。

持续不断的自然灾害,势必造成大面积的饥荒,国家的经济储备会在饥荒中渐被掏空。这时候的东汉帝国,已经进入了门阀政治时期,世家大族的力量,逐渐超过中央。在一些州郡,朝廷只是保留了名义上的节制权,在正常的年景,这样的情况还算和谐,但一旦国家爆发战争和自然灾害,因为中央控制的减弱,势必造成灾害破坏力加大。毕竟世家大族们都会选择囤积居奇,关门自保,中央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赈济,走投无路的老百姓,也就只能选择造反。

比如刚刚结束了战争的江淮地区,朝廷任命的扬州牧王邑因为没有地方可去,只能呆在洛阳混日子,而江淮则被曹操、刘表和孙坚等大小势力瓜分,其间还夹杂一些占山为王的匪寇和流窜于湖泊江河之间的水贼。这些军阀只想着如何攫取,却不思恢复生产和建设,一旦瘟疫和饥荒在江淮两岸爆发,又是一副惨烈的哀鸿遍野图。

事实上,后来蔓延整个东汉帝国的黄巾起义,就和持续多年的饥荒有很大关系。黄巾军通过布施恩惠,收买人心的措施,迅速聚拢了几十万信徒。而黄巾起义的结果,是造成了北方大规模战乱。这是一个痛苦的恶性循环,人口锐减,就是其中的代价之一。

而这个时候,华夏的自然天气,也进入了“反常”阶段,中原各地纷纷闹灾,比如豫州的旱灾,按照正史的记载,一次性就饿死了300多万人,数字虽然有些夸张,但在当时,中央政府都自身难保,哪里还管得了老百姓?后来董卓在关东诸侯的打击下逃离洛阳,将整个洛阳的人口全都迁到了长安,结果活着到长安的,只有区区10万人不到,其他大部分都倒毙在了路上。

刘虞从幽州回到洛阳主持朝政已有半年时间,一开始他忙着理顺朝堂上的官员职位,补充年轻的官员充任僚佐属官,把朝堂上的架子搭好。被吕布扣在安邑的官员,刘虞没打算多用,按照儿子刘和的建议,这次刘虞大量启用了从燕京大学和幽燕书馆完成了学业的士子。

朝堂上的官员还未补充结束,袁术又在寿春闹着称帝,刘虞又把精力放在对袁术的声讨和逼迫袁术周边势力讨袁上,等到袁术覆灭之后,刘虞本来打算按照儿子的建议,对大汉各州现有的人口进行一次清查,结果各地雪片一般上报来的各种灾害和混乱,让刘虞应接不暇,愁眉不展。

并州方向报告,全州大旱,河水断流,人畜连饮水都无法保证,更不谈播种耕耘。

陇西郭汜报告,湟中发生瘟疫,人畜死伤无数,大量百姓向东迁移,只恐瘟疫会传到关中乃至整个司隶。

兖州曹操报告,东郡发生地震,房屋塌陷数万间,百姓死伤数万。

荆州刘表报告,长沙发生洪灾,淹没良田数十万顷,几十万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益州刘璋报告,南中蛮人作乱,杀官夺城,已经蔓延数郡。

江东孙坚报告,豫章、会稽境内山越为祸,侵掠汉民,屡次镇压未能奏效。

就连一向平稳的幽州,近日也向洛阳方向报告,发现蝗灾和旱灾的迹象

……

太傅府中,刘虞仰头叹息,他很想学儿子刘和那样,冲着天空做一个动作,那就是直直地竖起中指,然后大骂一句:贼老天,你到底还让大汉活不活?(未完待续。。)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