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秦殇> 正文_第130章 第十九章:天下复定 (九十一节)130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正文_第130章 第十九章:天下复定 (九十一节)130(2 / 2)

秦殇 李华忠 更新时间 2022-02-07

堂上众人,知道此情节的,眼见吴三桂这时这样讲来,下面众人如何不惊讶,大多均被他花言巧语,骗了个无可奈何。

唯恐众人不信,吴三桂叫人传令后堂,他自己跪拜于地,一会功夫,果然迎来一人,大致六七岁年纪。吴三桂不失时机,说这男孩乃永历遗孤,叫做朱慈炅什么的,是为雍王。殿内众人见了,莫辨真假,只见吴三桂叩头连连,就是假的也成了真,所以如何敢不拜见。

接下来吴三桂将雍王朱慈炅推于正殿之上,坐于大位,自己匍伏于地,带领臣工,山呼万岁……!

方光琛等,当即择定吉日,于帝元4352年即公元1654年正月拥立了朱慈炅为大明皇帝,继而又让吴三桂认朱慈炅为干儿子,他自称皇父摄政王及总督天下兵马大元帅等,兵分两路,代王出征。令马宝、王屏藩领军二十万出击陕西,而他自己则由重庆率军三十余万沿江而下。

他还令方光琛起草征讨大秦檄文,方光琛欣然领命,于寓所苦熬了两个晚上,拟了出来,电告天下知晓,并西南一隅大小城头、水陆码头、道路险要,张贴数万之巨。檄文如下:

原镇宁山海关总兵官,今总统天下水陆大师兴明讨秦大周王吴,檄告天下文武官吏军民等知悉:本王深叨明朝世爵,统镇山海关。一时李逆倡乱,聚众百万,横行天下,旋寇京师,痛哉毅皇烈后之崩摧,惨矣!东宫定藩乏颠锫,文武瓦解,六宫恣乱,宗庙瞬息丘墟,生灵流离涂炭,臣民侧目,莫可谁何。普天之下,竟无仗义兴师勤王讨贼,伤哉!国远夫偈可言?

本镇独居关外,矢尽兵穷,泪干有血,心痛无声,不得已歃血订盟,许虏藩封,暂借夷兵十万,身为前驱,斩将入关,李贼逃遁,痛心君父,重仇冤不共戴,誓必亲擒贼帅,斩首太庙,以谢先帝之灵。幸而贼遁冰消,渠魁授首,正欲择立嗣君,更承宗社封藩,割地以谢夷人。不意秦首李易铭者,遂再逆天,乘我内虚,雄据遵义,锋芒正盛,本王不得已暂降以求完全,期以驱逐鞑虏、振兴中华,中兴大明,以全其臣节。熟料彼窃我先朝神器,前方驱虏,后为豺狼,本王方知拒虎进狼之非,莫挽抱薪救火之误。本王刺心呕血,追悔无及,将欲反戈北逐,扫荡腥气,适值先皇永历,密会约本王,奉抱先皇王子慈炅,年甫三岁,刺股为记,记名托孤,宗社是赖。姑饮泣忍隐,未敢轻举,以故避居一隅,养晦待时,选将练兵,密图恢复,枕戈听漏,束马瞻星,磨砺警惕者,盖三年矣!

兹彼君无道,奸邪高涨,道义之儒,悉处下僚;斗霄之辈,咸居显职。君昏臣暗,吏酷官贪,水惨山悲,妇号子洋以至彗星流陨,天怨于上,山崩土震,地怨于下,官卖爵,人怨于朝,苛政横征,民怨于乡,关税重征,商怨于涂,徭役频兴,工怨于肆。

本王仰观俯察,正当伐暴救民,顺天应人之日也。爰率文武臣工,共襄义举,卜取甲午年正月元旦寅刻,推封雍王,郊天祭地,恭登大宝,建元大历,檄示布间,告庙兴师,克期进发。总统水陆官兵一百二十万员,直捣燕山。长驱潞水,出铜鸵于荆棘,奠玉灼于金汤,义旗一举,响应万方,大快臣民之心,共雪天人之愤。振我神武,剪彼嚣氛,宏启中兴之略,踊跃风雷,建划万全之策,啸歌雨露,倘能洞悉时宜,望风归顺,则草木不损,鸡犬无惊;敢有背顺从逆,恋目前之私恩,忘中原之故主,据险扼隘,抗我王师,即督铁骑,亲征蹈巢覆穴,老稚不留,男女皆诛,若有生儒,精习兵法,夺拔痪谷,不妨献策军前,以佐股肱,自当量材优翟,无靳高爵厚封,起各省官员,果有洁己爱民,清廉素著者,仍单仕;所催征粮谷,封储仓库,印信册籍,解军前,其有未尽事,宜另颁条约,各宜凛遵告诫,毋致血染刀头,本王幸甚,天下幸甚!……。

吴三桂在成都拥立朱慈炅为帝兴师征伐大秦的消息传来,天下震动、人心惶惶,市井百姓,无不惊骇,大秦臣工,亦慌了神,于是集聚于宫外,要求面圣。

易铭这几日正处理吴琦玉乱党事宜,与文武百官角力日久、互不相让,已深感疲惫不堪,他不想妥协而将吴琦玉及李侔等杀了,这无非是鉴于他自己才知道的原因。

他本来指望韩知礼、杨明义、朱信、秦任等坚决站在他一边,但当他册封琦玉之子幻生为太子,又对处置琦玉一拖再拖,这韩知礼就首先不干了。

他的如玉死于吴琦玉之手,如不是易铭一再严令善待琦玉,韩知礼恐怕早公报私仇将她杀了。他以为易铭不管怎样,都要处死琦玉的,岂料几番朝堂议政,易铭对此总是支支吾吾、百般推脱,让韩知礼等心寒。早有赵元成、朱信等,几乎大闹朝会,如不是众臣呵斥着,还不知道要闹到什么田地。

这吴三桂造反的消息传来,当即就有几个人坐不住了,其中有韩知礼、赵元成、朱信、周文秀,这四人自下朝之后,秘密纠集在一起,商议对策,易铭对此根本缺乏防范,以致于事情发生了,他缺乏心理上的准备。

几日后,前方传来消息,说吴三桂兵分两路,一路出川北,一路下长江,一南一北,进展神速。

等弄清了吴三桂虚实,朝中众臣,均放下心来。原来吴三桂兵力不过八十万,实力有限,而大秦在陕西、两湖一带,就有不下于六十万兵力,何况东北、东南、华中等地,还有大军百万。而朝鲜李淏,也是铁哥们,数度要求领兵西征,平定吴三桂叛乱。

易铭见了来京的李淏,当面谢了,让他回去安心作他的朝鲜大王了事。不过这样一来,易铭感觉大秦兵精粮足,似乎稳操胜算,于是悬着的心,多少放下了一些。

话说范旷及秦草一行,尚未出得山西,前方就传来吴三桂造反的消息。范旷惊骇之情,可以想见,他越想越后怕,以为这次要真到了成都,难免被吴三桂刨腹挖心杀了祭旗,自个儿死了不说,还因此落得让人笑话,自己成了天下取笑的对象。他这样想着,觉得身边那些随行人员,似乎也在取笑他,他满腹的火气,不知道往哪儿发,见着每个人,都觉得极其没有面子。他浑身冒虚汗,又想起朝堂上当面顶撞皇帝,多有不敬,如今看来,皇帝毕竟和吴三桂是亲戚,所以知道吴三桂根根底底,原来皇帝早知道吴三桂会反。范旷想清楚了,即刻命令返京,临行之前,拍了电报,报告了所在位置,说明取消西去的理由,对易铭高屋建瓴的战略判断、未卜先知的神奇预测和知人识人的超强禀赋,莫不马屁连连,歌功颂德完了,对先前意气用事之举,上表请罪。

易铭岂能和他一般见识,只看在这夫子虽然迂腐,却也真心积极,为了大秦天下,不惜以命相博,差点因此尸骨不还。于是,易铭吩咐去电,对范旷任性之举,概不责备,只要他及秦草等,火速回京复命。

范旷接到电文,觉得皇帝真是千古圣君,三千年来,人不两见,他感恩莫名,懊悔不已,还流了不少眼泪。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