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重生97之另类地产霸主> 第一一六章 又一笔代理生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一六章 又一笔代理生意(1 / 2)

 和阿水同志聊了一个多小时,两人有说有笑走了出来,送走我水哥之后,李达康又去关心一下签约情况,却发现还没有完全弄好。</p>

那位律师说,这毕竟是标的几亿的大合同,因此为了保险起见,也是为了今后不出现争议,建议老齐最好还是拿到一份东大一把手的授权,这样就完全没有问题。</p>

这当然是小节,也是技术上的问题,充分体现了这位港府律师的细致和专业性,因此齐副校长自然是从善如流。</p>

询问该如何操作的时候,那位律师说到,如果想今天就签约,那就让学校传真一份授权书过来就可以,复印件先在特区政府的相关部门备案,相关部门会承认复印件的有效性,等下次来香江,再把授权书的原件带过来就可以。</p>

考虑到这份和怡和的代理协议最好在今天之内完成,因此老齐自然是马上和家里打电话,把情况一说,潘校长那边当然也马上行动起来,问清楚授权书的详细格式和注意事项,学校那边已经在弄。</p>

这当然需要一点时间,等李达康过来的时候,大家其实正在等学校的传真。</p>

面对这种几个亿的大合同,自然是谁都等得起,期间也没人觉得不耐烦,大伙在等待的时候,很自然就续上之前的话题了,一群人热火朝天的继续讨论当下的亚洲金融危机。</p>

李达康注意到,目前大家议论最多的其实就一个话题:那就是如果香江的金融真出了问题,中央政府会不会出手救市?</p>

这当然也很正常,毕竟无论是老齐或者东大其他几个学院的副院长,他们虽然都是学者教授,但在经济和金融领域,那还真没有怡和几个人专业.</p>

既然专业问题没办法深入交流嘛,那当然就是聊这种“YES or NO”的话题最合适。</p>

嗯,这一类问题其实就有点像“立场”问题了,既然涉及到“立场”,东大几位老师的立场自然是完全一致,说法也和之前的老齐完全一样。</p>

他们对几个香江人说,咱们内地政府从来都是说话算数,既然承诺了会救市,那就一定会救市。</p>

几个香江人的态度就没那么坚决。</p>

老戴和那个港府律师还好,但另外两个跟老戴一起过来的人,他们的态度就明显犹豫很多,其中一个更是很悲观,觉得就算有中央政府出手,但这次索罗斯他们来势汹汹,不仅有备而来,并且点住了香江金融的死穴,因此特区政府恐怕很难全身而退。</p>

考虑到还想和老戴合作一把,因此李达康也很自然的加入到议论当中。</p>

李达康的态度当然就更加旗帜鲜明,他不仅说中央政府肯定会出手,更是直接对怡和那个最悲观者说:</p>

形势没有你想象中那么险恶,目前香江的外汇储备900多亿美金,全球排名第三,大陆的外汇储备1200多亿,仅次于小RB全球排名第二,两者相加的话这就要远超RB全球最多了。</p>

而这种金融战,外汇储备其实就是弹药,就是底气,咱们既然弹药充足,那真没必要怕一个区区索罗斯。</p>

</p>

李达康继续对那个悲观者说,咱们不仅弹药充足,你更别忘记当今大陆主管经济的是谁?那可是被西方称为“经济沙皇”的那位,他的水平和能力可是连当今美联储的主席都自愧不如。</p>

在共和国的历史中,不敢说他是最好的那位,但绝对是到目前为止最懂经济的那位,目前的长老院既然有这样一位在那坐镇,索罗斯怎么会是他的对手?最后真正难以全身而退的应该是那些国际炒家才对。</p>

嗯,李达康既然把这位都搬出来了,这其实就已经把天聊死。</p>

因为香江已经回归,所以就算怡和这些人再是英资,再怎么有不同意见,也不好在这个场合和李达康争论。</p>

不过话说回来,怡和这些人都算是金融与经济方面的行家,因此对于李达康这个“最懂经济”的说法还是都没有异议的。</p>

其他不说,就说在过去数十年时间,国内经济长期受到“三角债”问题的困扰。</p>

“三角债”问题就是在这位手上得到解决的!</p>

也正是因为解决了这个问题,经济学就诞生了一个新名词,叫做“软着陆”。</p>

不夸张的说,仅仅凭借这样一个功绩,这就要秒杀绝大多数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p>

因为“三角债”问题的产生,这其实和早年的计划经济有关。</p>

大家都知道,由于在这种经济体制下,所有权都是归属于国家,因此所有的经营者别说是所有权了,连经营权都可以忽略不计。</p>

你当一个工厂的厂长,你除了组织生产之外,包括销售你都不用太操心,大多数时候国家会帮你包办。</p>

那么在这种经济制度下,货币的作用很容易被忽略,很容易产生一种“以物置物”的经济现象。</p>

打个比方,这里有一家水泥厂,那个地方有一个钢铁厂,正好在同一段时间,水泥厂需要买一些钢筋了,钢铁厂又正好要用一批水泥了。</p>

于是两家一拍即合,决定来做这个生意。</p>

可由于所有权都是国家的,两个厂在谈这笔生意的时候,都觉得就不用那么麻烦了吧,反正价格都是国家规定的,咱们直接以物置物,我用我的水泥换你的钢筋,这样岂不最好?既方便又省事。</p>

嗯,假如真有前面这个例子怎么巧,那当然是很省事,然而在现实的经济活动中,这样的“巧合”当然是小概率事件。</p>

比如同样还是前面这个例子,水泥厂确实是需要用一批钢筋没错,可钢铁厂在这个时候并不需要水泥,他倒是想买点什么东西当作福利发放给职工。</p>

后来钢铁厂一打听,正好本市的啤酒厂需要一批水泥……</p>

于是在钢铁厂的撮合下,大家决定来一个“三方交易”。</p>

可是在准备三方交易的时候,却又发现新的问题了,那就是需求并不对等,这其中水泥厂需要的钢筋最多,要远超过钢铁厂需要的啤酒和啤酒厂需要的水泥,怎么办?</p>

于是啤酒厂就发话了,说大家都是兄弟单位嘛,生意还是可以继续做的,就拿你钢铁厂来说,你今年需要给职工发福利,明年就不需要吗?</p>

所以我们的交易还是继续,你先把钢筋发给水泥厂,等到明年你们发福利的时候,再来我这拉啤酒,算是补足那批钢筋的款项,你看怎么样?</p>

钢铁厂一听有道理啊,觉得自己家大业大,现在的生产形势看好,那么到了明年,那肯定还是需要给职工发福利的,于是就同意了。</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