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战史学家们在研究后留意到,如果不是几艘中没有退出战斗的驱逐舰分担阻止了日军飞机进入到舰队内部,如果不是中国生产出来的武器在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下经受住了严峻的考验,如果不是中国海军长期高素质建军下的成果以及全体官兵们一致奋勇努力,如果不是前面那几枚防空导弹让日军飞机小小的混乱了这么一小会,如果不是中国舰队争取到了这么一小会的喘息时间,黄海舰队的下场也许就要悲惨很多。
面对着日军动的饱和进攻,黄海舰队外围驱逐舰上的官兵们拼命的阻拦着敌机的突袭,一些火力点受损或者过热后在冷却的过程中,有些水兵甚至只见将衣服脱下沾染着甲板上的血液进行降温,以致在战斗过后,清洗维修舰只的时候水手们从枪管、炮管上洗下很多黑红色的东西。有一些是布片高温灼烧的东西,有些是战士们紧急时刻使用的东西,还有一些是战士们手臂上和身上被灼烧的皮肤……
供应弹药的水手们也向疯子一样不断的将弹药一箱箱的往各个火力点上输送着,有些水手在脚部被弹药箱砸伤、磕伤、挂伤都浑然不知,只是拼命的从弹药舱中将弹药取出,在狭小的通道中拼命的跑动着,在火力点上将弹药放下然后再次跑回弹药舱中去取弹药。
而那些机房里的水手们也紧张的注视着全负荷工作的动机组,在这种全负荷疯狂的运转下何细小的疏忽都会让整个动力系统受到影响而造成功率下降,这输出功率下降的后果就会造成舰只行驶度变慢,现在不断左右变换航向的驱逐舰并不象和珍珠港熄火停放在港口那样的死靶子这么好命中,舵手们左转右突的不断变换的高行驶让只能直航的日本酸素式鱼雷失去了目标。
从舰队的每一个细小零件,从舰队的每一名海军官兵,整支舰队在作战中挥出了应有的作用,没有几个零件关键时刻掉链子,没有哪个士兵关键时刻打摆子,它们无愧于在世界上越来越响亮的中国制造的名头,而他们则无愧于中人的荣耀和传统!
当日军战机开始进入到最后的攻击阶段时本还能保持战斗队形和协调作战的舰队终于进入到了一个混战的乱战中去。
先进入战斗的是那些在舰队核心区域上方的中国战斗机日军从高中低三个空中高度向中国舰队动突袭,由于考虑到误伤,四千米高度左右的敌机都是归战斗机所对付,只是现在一下子扑进来这么多飞机,中国战机一下子无法做到每一架都能驱逐和歼杀起日方剩存的战机也不会轻易的让自己轻易得手,天空中的战斗一下子变得混乱起来很多日军战机则携带着炸弹和鱼雷趁着这个时刻从高空中涌进舰队中心,向着舰队核心的航空母舰和导弹舰扑去。
在十分钟前刚刚过一次神威的二十五毫米六管自动防空火炮再次飞的旋转喷射出金属弹幕,阻拦射杀着一切它所瞄准的目标。只是这样的大杀器在面对满天密布的敌机前有些力不从心,虽然精密的机件可以使它能快的调整射杀目标,但是早期的自动防空数据输入仍旧是人力输入,在电子操控室里负责输入攻击目标指令的操作手即使是将录入数据键盘敲打的再快,也快不过激增扑向自己的敌机……
“舰船还是小了点啊……”看着操作员满头大汗的飞快敲打键盘很多人心中都是这么想的。
这导弹舰虽然在吨位上有着五千多吨的体积,但是其实这个体积让很多高级指挥官们仍旧嫌小。不说别的是巨大的反舰导弹和防空导弹就已经让舰船有些小身板抗大枪的吃力,原本每舰四座自动多管防空火力炮的设计由于要让位给防空导弹最终只能减少到左右舷各装一门。虽然都知道自动防空多管炮的实际威力以及近战的威力是对于还要保证最低基数的防空导弹和反舰导弹的安装以及二次射的弹药储备,这五千吨的小身板的确让设计师在选择上要费死很多脑细胞。
随着耳机中越来越多地呼叫。日军突破外围进入到内圈攻击地战机越来越多。导弹舰上地防空火力已经明显捉襟见肘。越来越多地敌机已经开始贴近海面投下了一枚枚地直航鱼雷。导弹舰艏前那设计出来就是考虑到唬人作用更大地火炮现在已经开始向水面射击。引爆阻拦着水下扑向自己地鱼雷。
只是导弹舰注定了它
及对舰主战武器是导弹。防空火力除了多管自动就没有多少传统机枪和机炮。在不用经受舰队外围地驱逐舰防空火力洗礼地情况下。已经有数架日军飞机开始将机头对准了航母。
有经验地飞行员一看到这些飞机精准而又娴熟地操控技术便知道驾驶这些飞机地飞行员都是有着长时间驾驶战机地老牌飞行员。只有这些老牌飞行员们能将飞机驾驶地如此出神入化。翻滚、侧转、俯冲……各种动作做地是干净俐落丝毫不拖泥带水。一个简单地倒飞虽看似简单。但是又有多少人能知道翻转飞机时非老牌飞行员那一丝下意识地调整所造成地机翼晃动会暴露出它还未成熟自信地心态。
这些战机轻松地规避着射向它们地弹雨。这些日本老牌飞行员已经在刚才其它牲口地试探中知道了中国舰队地一些弱点。而现在它们正在驾驶着自己地战机穿过这些弱点和火力短暂停止所造成地真空。飞快地朝着中国舰队地核心快地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