匆匆吃过晚饭,盖茨便打开了电脑,然后进入了《魔法世界》。
作为主力,盖茨可不打算缺席今天的比赛。
——这是一场由玩家自己发起的一次“对决”。
最初的时候,似乎是有人从nba之中获得了灵感。
随后,便有人提出,是不是可以举办一次类似于nba之类的pk赛呢?
这个主意一下子就引起了玩家们的共鸣。
于是,大家便以王都为界,分为了东部和西部,然后大家各自选出了几支队伍进行pk。
pk,即player-killing。
这个词汇,并非是来源于欧美,而是从中国大陆和台湾开始兴起的,“pk”在用英文的国家中,几乎是没有人使用。一般英文日常用语中,也根本就不会出现这个缩写。而且完全也不可能出现在正规的报纸,杂志及网页上。在英文版的谷歌上查询,根本就查不到相关网页。英文字典里面也没有这个解释——这还是在21世纪。
对于很多讲英文的人来说,pk这个词对他们而言,完全是一头雾水。
于是,凯瑟琳就笑纳了。
在欧美,玩家与玩家之间通常有是pvp服务器的,类似于pk这样的东西,却也是有的。
但是要说起来,将“pk”真正发扬光大的,还是未来的中国人。
不过即便是21世纪,pk的来历依然很难说得明白。
在21世纪的时候pk的渊源仍不能完全确定,对此,人们有很多种看法。
一个是源于网络游戏。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流行的各类mud(一种文字网络游戏)中,玩家的死亡被粗略的分为两类:playerkill和non-playerkill,即(被)玩家杀死和(被)非玩家杀死。在那个年代,游戏程序的编写者往往也参与游戏,这两个其实是典型计算机英语的词语,也因此被带到了游戏中。由于它过于拗口,就用“pk”作为它的缩写来表示。后来衍生出pker(玩家杀手,表示专门猎杀玩家的玩家)、pk区(可以主动攻击玩家的游戏区域)等。许多mud在站点介绍上会写明不欢迎pk,有pk惩罚,或者有专门的pk区、pk奖励,等等。
至于mud,则是“multiple-user-dimension”的简称,也就是“多用户层面”,也称为multipleu=-erdungeon(多用户地牢),或者multiple-user-dialogue(多用户对话)。它还被称为muse或多用户模拟的环境,即multipleusersimulatedenviroment,是很多用户参与活动的一种计算机程序。同时在游戏内,mud也作为专业术语出现。
mud,就是事实上的第一代网游……当然,现在可不是了pk的另一个来历,便是在一个“渊源”——是指足球里的罚点球,也就是penalty-kick的缩写,引意为一对一单挑,只有一方能赢-
还有一个说法是,pk其实是punch-and-kick的缩写,源于tvgame的格斗游戏,直译为拳打脚踢,引申为格斗和对战。
pk是按照凯瑟琳的意见,在后来加入游戏之中的。
这个系统的出现,也是激起人们对游戏的兴趣。
游戏在行进的时候,采用了类似于rpg的行走的方式,不过与rpg相比,玩家之间没有了碰撞体积,也就是说,每一个人都能够互相穿透对方。
在城市中,一切都是很安全的,不过在野外就不一样了。
相对于仅仅只有3000多人的玩家,游戏的地图却是很大,在地图上采取了“撞怪”的模式。
在地图上有怪物在游走着。
一般的怪物,是可见的,只要能够绕过他们便好了,不过就任务而言,都是需要打怪的,而且在后面,怪物还会朝着玩家扑过来……面对主动进攻的怪物,只有盗贼这样的能够潜行的职业可以避免,但是其他人可就没有这样幸运了。
而在游戏之中,当玩家进入战斗模式的时候,便会在大地图上面显示一个“作战”的符号,而这个时候,如果这玩家打开了“pk模式”的话,其他的玩家便能够进入这场战斗,可以选择截杀玩家,也可以选择抢怪——当然,玩家没有选择pk模式的话,那事情变就简单多了。
但是和平模式的话,相对于pk模式,得到的经验和可能获得的物品,都会大大的削弱,这个时候,除了少部分人之外,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开启pk模式,这也就造成了pk逐渐的成为了一个新玩法。
当然,pk不仅仅只能在打怪的时候截杀而已,还可以在平时的时候发出pk邀请和强行对抗。
不过pk虽然这么多好处,但是坏处也不少,所以“道德体系”的平衡的建立,便成为了重中之重。
毕竟,凯瑟琳可不希望游戏里面出现什么杀人狂魔之类的,也不希望自己的产品被卫道士们抓住不放。所以在游戏之中,每次恶意pk都会让玩家声誉值下降,降低得越厉害,游戏之后,玩家便越会感觉到pk虽然很爽,但是之后面对的情况可能要发生很多的改变了……力量削弱、卫兵追捕、爆率降低,获取扥经验值减半等等……所以pk虽然盛行,但是恶意pk什么的,却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