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唯一战胜国> 第两百九十章:收复远东,中俄‘友好’协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两百九十章:收复远东,中俄‘友好’协议(1 / 2)

唯一战胜国 钧申 更新时间 2019-08-30

 第两百九十章:收复远东,中俄友好协议

美国在接到中国的警告之后,马上看出了中国的语气不善。

中国在照会中警告美国,不要妄图踏上中国即将收复的领土,警告意味明显,潜台词是在告诉美国,如果踏上远东地区,中国将对美国不客气了。

以中国当前的军事力量,美国根本没有把握在远东地区战胜中国,就算是加上英日联军,同样不太可能是中国的对手。

但同样的,中国在照会中说明,中国将单独派遣武装前往远东地区干涉苏俄内战。

美国对远东地区没有领土**,因为美国是一个玩钱的国家,知道在远东地区要占一块领土是不太现实的。

有时候占领一个国家的资源,并不需要用占领的方式。

而且美国的目的是为了干涉苏俄内战,当美国的资本家们拥有用不完的钱之后,他们的目标已经所剩无几了。

他们剩下的目标就是两个,保命、称霸

在实力不足的时候,他们想的是保命,也就是保护自己的利益,而美国就是他们的工具,随着这个工具的不断强大,他们的目标就转为称霸

苏俄内战中出现的苏维埃**,就是与美国资本主义完全对立的两种极端,因此苏维埃的**,让美国的资本家们嗅到了危险的感觉。

对于中国的警告,美国政府顿时无奈了。

很显然中国不愿意看到其他国家的武装踏上俄国远东,直接理由非常简单,那就是禁止踏入中国即将收复的领土。

中国的态度在苏俄内战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中国支持苏维埃政权,那么临时政府极有可能完蛋。

美国政府只好向中国发去照会,要求中国冷静对待俄国内战问题,虽然中华帝国外交部在照会中说会武装干涉苏俄内战,但鬼知道他们打算帮哪一边。

如果是帮苏维埃那边,那就完全与美国的出发点不符。

日本则乘机鼓动美国与中国互相敌视,然而在派遣兵力到远东去进行武装干涉的问题上,日本马上缩了。

日本此时的战车还没弄出来,也没什么飞机,日本帝国陆军与中华帝国相遇的结果就是,日本帝国陆军再次落败。

日本此时还没有做好与中国发生战争的准备,不过在朝鲜地区已经做好准备了,只是没准备好朝鲜之外的战场所发生的战争。

日军已经在鸭绿江一带筑起了坚固的防线,日本上下都认为,这样的工事足够坚固了,将中国陆军挡在鸭绿江对岸绝对没问题。

派兵到远东干涉中**队,其结果就是惹怒(www.ibxx.com)中国,从而中国陆军大举向远东进攻,到时候日军还不一定能撤回去。

日本向美国解释说,日本实力大损,还未恢复,需要更多的援助。

美国自中日山东战争,以及中日琉球战争之后,就不断的给日本大量援助,这让日本轻松得到了很多东西,实力已经恢复了许多。

不过日本显然还想要,而且日本也看得明白,美国和中国的矛盾已经很明显了,美国需要日本来抵抗中国。

但日本又有点出工不出力,不断向美国伸手,缺什么要什么,美国一般也都会给。

现在美国是大款,日本不问美国要问谁要去?

英国这时也跳了出来,带着强硬的态度,要求中国配合英美日联军在远东的武装干涉。

结果被中华帝国外交部毫不留情的回绝,就好像重重的甩了英国佬一嘴巴子,如今的英国可是世界霸主。

英法美日四国正商量联合向中国施压的时候,俄国临时政府却突然宣布,废止中俄之间自1800年以来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并将远东近15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包括海参崴交还中国。

中华帝国与俄国临时政府,于1月16日签订了《中俄友好协议》,协议中不仅废除了俄国侵占中国的领土,还接受了中国的三十亿元的索赔要求。

这个协议,高尔察克甚至没有与英法美日通气,就直接和中华帝国签了这个协议,之所以不通气,主要是高尔察克也不指望英美等国在远东地区的干涉了,在远东地区现在谁也争不过中国。

还不如干脆一些,以换取中国在远东地区的支持。

俄国临时政府宣布的消息把各国政府弄得都大为出乎意料,特别是美国、日本,极为不愿意中国收复远东地区。

日本看着中国一天天强大起来,心急如焚啊

美国看着中国一天天强大起来,有点鸭梨山大。

英国看到中国占领了远东,这不利于他的盟友俄国。

在这次世界大战中,远东的海上交通及陆上交通发挥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黑海是极容易被封锁的。

但协议竟然如此快速就签了。

协议签订当天,中华帝国元首夏钧即下令东北军区派遣一个装甲师,七个步兵师前往接收俄国远东地区。

其中重点接管海参崴,海参崴的货物堆积如山,俄国政府根本来不及将这些货物运到欧(www.vkzw.com)洲去。

在港口外面排队等待的船只已经排到了半个月之后,如此之多的货物,在中**队到达海参崴之后,悉数以与没收。

这些物资当中很多都是中国卖给俄国的,结果大批都没来得及运到欧(www.vkzw.com)洲去,因为俄国内部的工业生产的车厢生产数量不足,根本运不过来。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