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谦站在军机处的院子中,呼吸着新鲜的空气,抬头看着长空中变化莫测的风云,一时心绪起伏。
天下大势,谁又能完全掌控?就算号称一代枭雄,不过是这风云莫测中的一粒棋子罢了,都得按照冥冥之中的规律展。
赵谦心道,以后的青史上,也许今年,也就是弘光元年(只有朝鲜还在用崇祯十八年),肯定会被历史学家、政治学家这些人称为某某转折点吧?
的确,弘光元年,是影响着天下格局的一年,神州大地上至关重要的一年,今年过完,天下新格局,基本可以明朗了。
只是,在此之前,谁也不敢肯定,也无法预见,会产生怎么样的格局。
七月,赵谦心系江北大军的部署,率领卫队渡过长江,开始对江北各地巡视。
毕竟几十万大军,不能一窝蜂挤在一起,是要摆开形势的。军队三十万,负责后勤运输等工作的人员不计其数,实际上调动三十万大军是一个浩大的工程。
卫队成员自然有千代、孟凡等心腹在内,还有西虎营的重装骑兵护卫。陪同的,有张岱萝卜两兄弟,还有赵逸臣。江北总督邹维涟自然得陪同巡查。
韩佐信没有来,毕竟大军调动期间,内务上会有这样那样的事务和麻烦,没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坐镇是不行的。
赵谦坐在马车上,赵逸臣、邹维涟与赵谦同乘。张岱等人骑马,先沿着长江一线巡查。车帘挂起的,外面一阵阵热浪灌进来,车上的人都汗流浃背。
这个时候正是稻子丰收之时,稻田里到处都有戴着草帽干活的农民。一般一块稻田里有四个人,手工劳作。
有两个人负责用镰刀将稻子割倒,分成一把把放在稻桩上,这两个的工作相对轻松一些,青壮男丁少的家庭,一般都是妇人和老人担任。另外两个就需要男丁劳动力才能胜任了,他们负责将割倒的稻子在一个木制大容器上,用人力将稻子上的果实摔下来。那个木制容器在江南称为“半斗”,周围用苇席围住,防止摔下来的稻谷溅出去。
“打谷子”大概就是这样劳动的,是一种繁重的农活。虽然军队在频繁调动,但金黄的稻子眼看就能变成粮食,百姓们都抢着收割,没有这些粮食,未来一年全家的生计,将是一个大困难。
邹维涟见赵谦一直看着那些劳动的农夫,解释道:“下官已经下了严令,扰扰百姓影响收割者,斩立决。待大战开始之时,可能要到八月去了,稻子已经收完,战争并不会影响百姓丰收。大人请放心。”
赵谦点点头,又说道:“一定要注意粮食的存储。”
邹维涟道:“除了征收百姓粮食之外,海事衙门通过补贴进口粮食,粮食储备一直在增加。如大人所知,上半年水师护卫商队北航,因价格优势,就从朝鲜扶桑等国买到了三百船粮食运回大明。同时交趾(越南)、南洋等地,也有大量粮食流入,大人不必担心。”
赵谦道:“现在朝廷财政压力很大,如果江苏、河南、山东等省通过这次战争纳入版图,尚可支撑,德辉勿失我望。”
“愿为大人分忧。”
一行人一边走,邹维涟便一边说明各地驻军和后勤路线,安排得井井有条。这些事情,可不那么简单,让赵谦亲自办,可能也很麻烦。不能不说,邹维涟毕竟经验丰富,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一天下来,夜幕慢慢拉开,邹维涟道:“再行半个时辰,有一个军营,已为大人安排了住所。”
赵谦看了一眼不远处的村子,说道:“不如就在村子里找间院子歇息吧。”
邹维涟撩开车帘,说道:“周县令何在?”
不一会,一个官员便走了过来,叩拜道:“下官拜见邹大人。”
“去那边的村子,找到乡老,为大人安排好宿地。”
“下官遵命。”
车队在官道上停下来,等待地方官员为众人安排。赵逸臣这时拱手道:“卑职过去看看,恐下边的人办事不妥,铺张浪费又合大人心意。”
赵谦点了点头,又道:“一应用度,都必须支付百姓现银。”
“是。”
“满清那边有什么动向?”赵谦问道。
邹维涟道:“江苏各县清军所占州县,正在积极筹备守城,清军主力尚未南调。”
“只要清军南下,我便亲率水师沿途袭扰,威逼京师,这次看满清尚有什么招架手。”赵谦得意地说道。
邹维涟陪笑了几声,说道:“据报,李自成自长安北上,进入了山西,看来他还是要走上次入京的老路。”
赵谦道:“京师西面的雄关要塞,可不是随便能攻破的,待满清溃败之时,我从天津老路入京,便捷了不少,京师这次李自成没有份了。”
过了一会,那个周县令回来了,说道:“禀赵阁老、邹督师,下官已安排妥当,请二位进村休息。”
“走吧。”赵谦说完,马夫抖动缰绳,马车开动。
进了村子,村民们都各自待在家里,并没有隆重地相迎,这一切都是赵逸臣的意思。赵谦对此比较满意,他也没有过分骚扰村民的打算,只不过在城里呆久了,在乡村里过一晚,感觉还是不错的。
这个村庄里最大的便是乡老。赵谦等人便住在乡老的院子里。
乡老并不是官吏,更不是指派的,一般就是村民们推举出来的有名望的乡绅,负责管理村民。明朝在地方基层的管理十分松散,基层反而非常民主,所谓推举,和选举也差不多了。
农村的组织方式是以每一乡村为单位,构成一个近于自治的集团,按照中央政府的规定订立自己的乡组,一村内设“申明亭”和“摆善条”各一座,前者为村中乡老仲裁产业、婚姻、争斗等纠纷的场所,后者则用以表杨村民中为人所钦佩的善行。
一年两度,在阴历的正月和十月,各村都要举行全体村民大宴,名曰“乡饮”。在分配饮食之前,与会者必须恭听年高德助者的训辞和选读的朝廷法令,主持者在这一场合还要申饬行为不检的村民。如果此人既无改悔的决心而又规避不到,那就要被大众称为“顽民”,并呈请政府把他充军到边疆。
这些乡绅,得到了村民的拥护,到县里报个名,就算上任了。但明朝管理系统还有一套办法,就是保甲制度,配以路引,将百姓束缚。
这种制度,和现代的户籍制度、身份证一般有效。之所以几百年后咱们还不抛弃它,证明这种制度有它的作用。很适合国情,很适合统治百姓,所以世界上多数国家都没有身份证了,我们还在用。
“申明亭”和“摆善条”具有很强的时代特征,一个代表法律,一个代表道德。所以,在大明,道德和法律一样具有强制性和权威性,和现在的理论很有出入。
因为明代法律不细节,道德是约束百姓行为的重要依据,是统治的根基所在,所以一旦礼崩乐坏,统治便不会稳固了。
赵谦很有耐心地和乡老说话,询问着各种细节。社会的构成,凝聚着千百年的智慧,赵谦到明朝一二十年了,也不敢说完全理解这套东西的内涵,一边说话,一边还在思考。
对于赵谦这样的大臣,和一个乡老聊得火热,邹维涟等人十分不理解。而赵谦只是想了解社会的细胞组成,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