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七七诞生于1888年12月的英国,最早称李一梅特福弹匣式步枪,或简称MLM步枪。到1895年,因针对无烟火药重新设计的膛线称作恩菲尔德膛线,也因为生产该枪的兵工厂名曰恩菲尔德,故将改变了膛线的新枪改称为李--恩菲尔德步枪,也简称MLE步枪。不管是前期的MLM,还是后期的MLE,都可以俗称作“李氏步枪”。大约在1910年前后,采用毛瑟式前端闭锁的7毫米P-4与M1917的原型)步枪问世,但生产最多的仍然是MLE。改型前后的李氏步枪又都有多种型号等。到了1926年,英国兵工部门感到他们的武器命名方式太混乱,因而决定采用新命名方式。于是将77口径的该型步枪统一命名为枪,将专门用于训练的56口径步枪命名为枪,而P-13步枪则被命名为枪。影片中谷子地说的那支他在平西打游击时使用的不好使的英七七步枪,是一支很晚才出现的枪,而这支步枪,虽然早在1931年便已经研制成功,但却一直未能投产,直到二战爆发后的1939年11月,英军才正式采用为新的制式步枪。
由于英国远征军在敦克尔克撤退时损失惨重,所以虽然枪生产程序已经简化,产量也在逐步增加,但短时间内仍无法满足需要,直到1942年底前,恩菲尔德的早期型号然是英军一线部队的主要装备,只有极少数精锐部队才能装备新的枪。而实际上,一直到二战后期的诺曼底登陆时,英军最精锐的空降兵部队枪仍然只占少数,该部大量装备的,仍然是枪。
可以想象,这样一支到了二战后期在英国自己的精锐部队都未能普遍装备的步枪,它怎么可能会流入到中国的平西游击区来,冯小刚也太有才了。
就算谷子地牛逼,真能在抗战时使用在英军精锐部队都极其罕见的新式步枪,那么他说的“不好使”,就更让人匪夷所思了。这便是我说的第二个疑点。
英七七有多个型号,但真正用于实战的则主要就是但不管是前期的是后期的No.4,都被一战二战证明是极其优秀的步枪,特别是枪,也就是影片中谷子地说的那支不好使的英七七,就更是一支在手动枪机步枪时代出类拔萃的步枪,该枪一直被英联邦国家使用到六十年代甚至更晚。中印边境战争时,我们的对手使用的主要仍然是这支英七七。有人曾说在1914年的蒙斯战役中,12000名英国步兵用他们的李氏步枪在半个小时内就彻底打垮了将近40000名配备了毛瑟步枪的德国兵的进攻。我不太敢相信这场会战中作为败军的英军还有如此出色的表现,但李氏步枪与毛瑟和莫辛纳干等步枪相比,只强不弱,这我是敢肯定的。
英七七超出与它同一代其他手动枪机步枪的独到之处,是它的高射速。当时使用毛瑟、三八、水连珠等步枪的军队只能做到10-15次齐射分钟;而使用李氏七七步枪的英**队却可以做到15-20次齐射分钟。这在当时的战场上,每分钟5发的差距,就是要命的了。二战时,一些德**官的回忆录中曾提到英军步枪队的齐射火力之猛烈甚于机枪。
英七七之所以具有如此高的射速,得益于它的大容量弹匣,更得益于它独特的枪机设计。
在半自动步枪问世之前,绝大部分手动枪机战斗步枪的弹匣容弹量为5发,而英七七步枪的容量却是10发,这无疑让士兵缩短了装弹所耽误的时间,从而有了更多的射击机会,这一优势所带来的利市是不可估量的。不论是一战还是二战期间,那些使用别的手动步枪的士兵往往在射击完毕后重复装填5发弹夹时被英军用李氏步枪击毙。
李氏步枪与毛瑟步枪等同样采用旋转后拉式枪机,不过这个旋转后拉枪机和毛瑟步枪上的旋转后拉枪机不同。李式旋转后拉枪机是采用后端闭锁的,这与毛瑟式的前端闭锁枪机相比来说,就大大地缩短了枪机行程。而对于使用者来说,其直接好处有两个:一个是上弹的时候射手操作更加省力和省时;另一个就是在上弹的时候枪的瞄准线相对于射手的移动大大地缩小,从而降低了重新瞄准的时间。这都是提高射击效率的主要原因。
英七七步枪进入中国极少,除一战后有少量参加过战争的枪曾进入到吴佩孚直军(有说二战后期曾有少量入**,怀疑,待考)外,其他型号基本未能进入或进入的非常少,这让国人对其的了解远不及曾大量进入并被仿制的毛瑟、三八、水连珠等。但进入的少了解的少不等于它就不好使。从对二十世纪十大著名步枪的评选结果看,英七七仅次于AK第三位,而非自动步枪得以入选的仅有三支,即排在第三位的李氏步枪、排在第六位的毛瑟步枪和排在第八位的春田步枪。这一结果也许并不值得我们非要迷信,但它能在坊间广泛流传,至少可以说明英七七绝对不会象谷子地说的那么不好使。
飞雷筒不是步兵用的
先说说什么是飞雷筒。
飞雷筒是解放战争时期我军土法研制的一种工兵兵器,又名抛射筒。一般口径300—500毫米,中原我军各纵队都有,但标准不同,口径各一。该筒以发射炸药包为主,炸药包重一般十余公斤,大的有二十余公斤的,射程达二三百米,爆炸威力远比一般炮弹大许多,主要用于打击敌堡垒,也可杀伤敌步兵,因主要靠爆炸产生的冲击波把人震死,故许多被其杀伤的敌军士兵从表面看并无外伤,因而在当时有“土原子弹”、“没良心炮”的叫法。
飞雷筒在影视中出现的不多,中更有多个镜头,给人留下很深印象。但可惜的是,后者在电影中那样的使用,却是一处硬伤,因为它根本不可能用于一个单独打阻击的步兵连中。
首先,飞雷筒在当时,属于技术兵器,但又是土造技术兵器,安全系数不高,很难驾驭,弄不好会炸了自己,所以它是工兵专业分队才能操纵的家伙。在当时的工兵连中,每连也就那么四到六具,多的也不过**具,而且这个工兵连还不能干别的,就得专门伺侯这几个大家伙。象影片中那样在一个主要任务用于打阻击的步兵连中配备那么多具,绝对是不可能的,因为它不是那么轻易就可以由一个步兵连玩得转的,何况这个连还只有四十几个人,就是玩得转,光伺侯它,也就什么都不用干了。
其次,飞雷筒主要集中用于攻坚,少有用于防御作战的。当然少有不是没有,也有用于防御的例子,但那是大规模防御作战,一般是旅或纵队一级的防御作战,由旅长或纵队司令直接掌握,由工兵单位操纵,作为旅或纵队防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绝对不可能加强到独立打阻击的步兵连由连长指挥的。退一万步说,即使加强到某一主要防御方向的步兵单位,那也得是整个的工兵连加强过去,不可能只把那几个大家伙交给步兵连就行了。而实际上,即使工兵连肯这么做,也不会有哪个步兵连长敢接,因为他们伺侯不了那玩艺
第三,飞雷筒在发射时,要在下部安置大型座板或将筒身大部埋在土里,才能吸收那强大的后坐力,并保证射击的安全和准确。你想呀,能够把十公斤二十公斤甚至更重的炸药包送到几百米远,那后坐力得有多大,岂能随随便便斜着放在地上就可以发射的。影片中那个放置法,有点糊弄小孩子的感觉了。
相比起来,这最后一点容易原谅,因为影片中表现的基本不是特写,一晃就过去了,不认真看是看不出来的,但前两点却是致命的。
是大炮还是小山炮
反映解放战争时期的电影中,将75口径的山炮称作中有这种现象。那里面曾不止一次地通过团长与连长之口不屑一顾地将缴获的日75毫米四一式山炮称作小山炮,这牛逼就大了。
为什么这么说?第一,是当时没有将第二,是当时作为一个团长和连长,是没有权力处理缴获的这个大家伙也没有理由对其不屑一顾的。
再怎么去翻国共两军的原始档案,再怎么去双方将士的回忆文章,都绝对看不到将75山炮称作小山炮的记载,到是称其作大炮的比比皆是。
大与小,快与慢,都是相对的,都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变换着不同的定义的。兵器的口径与射速也是如此。比如说早年的79毫米八八式委员会步枪,也就是后来被视作落后装备代名词而经常遭到奚落的“老套筒”,就曾是当年最被人称道的典型的小口径连发快枪,这是相对于更早时的11毫米以上的口径和每次仅装弹一发的步枪而言的。你要是拍那个年代的电影,要是从清末新军口中说出79口径太大说它射速太慢的话,那就是胡说八道了。
从民初一直到解放战争结束,人们一般将除了迫击炮以外的57毫米以上的火炮称作大炮,而将45毫米以下的步兵炮、高射炮以及60毫米以下的迫击炮称作小炮或小钢炮,大于75毫米的,往往就称作重炮了。在整个民国时期,小炮的品种在当时是很多的,而且一直是在不断进步的,但大炮的种类却极单调,就只有75毫米这一种,而且是在不断退步的。至于重炮,其数量极少,远远无法与75口径的山炮、野炮相比。
和枪的口径大小是相对的一样,炮的口径大小轻重也是相对的,也是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化的。在清末刚刚从国外引进火炮时,因为主要是57毫米和75毫米两种口径,所以当时有将75毫米火炮称作重炮的。但到了民国初年,大于75口径的火炮又进入到中国,75口径的山炮和野炮,才将重炮一称让位给了更大口径的火炮,但一直到大陆解放为止,重炮在中国的战场上都占极其少数,75口径的山炮和野炮也就仍然是国共两军的绝对主力大炮。
为什么呢?这要从民国时期火炮生产装备的情况来说了。
和小炮的生产与列装正相反的是,自从1912年民国肇始,到1949年河山变色,队的大炮(即75口径为主力的山炮和野炮)的生产与列装是一代不如一代一直走下破路的。
先从生产上说,洋务运动后,中国的兵工生产有了一个突飞猛进的进步,到民国建成后的北洋军阀统治初期,中国的兵工生产达到了民国史上一个空前绝后的颠峰状态。这一时期,能够生产大炮的,有上海、汉阳、沈阳、太原等数家,特别是沈阳与太原两家,大炮的生产相当多。到了北伐完成后,由于连年的战乱,上海、汉阳等厂的大炮生产已经停止,无力再恢复生产。沈阳与太原两家,仍然保持了几年的强势,但随着日本的入侵,先是全国也是全亚洲最大的兵工厂沈阳兵工厂落入敌手,之后不久,太原厂也沦陷。这时全国能够生产大炮的,就只剩下广东石井与湖南株州两厂,但该两厂与沈阳和太原比起来,就实在是小巫见大巫了。到了全面抗战暴发后,这两个厂也停止了生产,从此一直到大陆解放,除山西阎锡山曾经在解放战争时期少量恢复生产75口径火炮外,中国再没有哪一家还能够有能力生产大炮。
再从军队列装的情况看,大炮的装备情况也同样是一直不断地走下坡路的,特别是队属炮兵,就更是如此。民初北洋陆军时代,每师编制有一个炮兵团,每团野炮一个营,山炮两个营,每营六门制炮连三个,全师共有75口径野炮18门,同口径山炮36门,共计全师大炮54门。
有的人可能认为这只是编制表上的数字,不,这不是仅仅停留在编制表上的数字,而是基本满员的实力数。在当时袁世凯统治时期,北洋陆军的编制绝对是齐装满员的,极少出现过后来兵员吃空额和炮兵团缺炮骑兵团没马的情况。北洋陆军时代,是中国近代陆军建设唯一一个和列强相比不逊色的时代,之后就开始落后无法与人相比了,直到今天。因本人有专门文章论述此一情况,这里不再聱述。
北伐完成后,因为此时军队数量膨胀而大炮的生产基本停止,**的大炮装备就很差了。到军队编遣时,多数中央军每师能有一两个连大炮就算很不错了,而此时的炮兵连,也已不再是北洋时期的六门制,多数能维持四门制,有的只是每连两门而已。到是杂牌军中,尚有部分师继续维持了师属炮兵团的编制,比如湘军何健师、五省联军改编的王金钰师、西北军的韩复榘师、石友三师、孙良诚师、直鲁联军改编的刘珍年师、徐源泉师等,均有师属炮兵团的编制,但此时的炮兵团已经不再是编制75山野炮54门,而多数已减少至36门了。东北军和晋绥军的大炮装备是最多的,但两军均没有将炮兵团编到师,而是平时集中管理,战时配属各师作战,但就总数来说,东北军与晋绥军的炮兵是最强大的。
到了抗战时期,由于全国再没有哪一家能够生产大炮,而全靠进口,故此时队属炮兵的装备也下降到了几乎最低点,许多正规军的陆军师一门大炮也没有,战时能够得到的加强平均也少于一个连的水平,许多中央军的王牌军,才有一个12门制的75毫米山炮营,就算是特别牛逼的了。长沙保卫战时,曾在北伐时以铁军著名的第四军,全军总计仅有一个军属炮兵营,共有75毫米山炮12门,所属各师一门大炮也没有。因为任务的需要,第九战区配属给该军一部分炮兵,计有105毫米榴弹炮一个营共米野炮一个营计11门,75毫米山炮一个营计12门,37毫米战车防御炮一个连计4门,加上该军那12门75山炮,总计不过45门火炮。在今天,象上述这种口径的火炮,而且只有45门,即使是配属给一个主攻的步兵连,连长大概都会一肚子不满,但在当时,一个担任主要防御任务的著名的第四军一个军,能有这样的火炮配备,把个铁军军长美的是几乎要跳起来了,而在九战区炮兵参谋长陈宏樟眼中,则被描绘成“四军炮兵……火力相当强大”,从这位当年的炮兵专家的口气中,我们应该能够知道当时炮兵的情况了吧。
到了解放战争时期,由于有了美国的外援支持,重炮方面有所加强,美制105毫米的榴弹炮已经装备到少数几个王牌军,但直到这个时候,即使是五大主力这样的部队,每个师的大炮,也最多没能超出12门,而且也全是清一色的75山炮,就是谷子地不屑一顾地说出的那种小山炮。象李弥第八军这样算是很有名气的嫡系中央军,一个军总共仅一个8门制的105榴弹炮营,所属各师的75毫米山炮营,也都是8门制;东北战场也小有名气的新七军,全军不过一个105毫米榴弹炮连,还是上级配属的而不是编制内的,所属三个师中,只有新三十八师有一个12门制的75毫米山炮营,其他两个师一门大炮也没有。至于中央嫡系以外的杂牌军队,就更不用说了,比如淮海战役中,象四十四军这样的部队,全军只有11门半个世纪以前出厂的旧式沪厂造仿克式75山炮,下属的师一门也没有。
至于**军队的情况,以前的不说了,就说装备改善以后的解放战争时期吧,以装备最强大的东北野战军中装备最好的一纵(也就是后来的三十八军)为例,到了大决战时,全纵也就是仅有75山炮30门,75野炮13门,105榴弹炮9门,所属各师一门也没有,全由纵队掌握,战时根据需要向下配属。
这是东野的情况,全军最牛最牛的了。其他的部队,谁敢和东野比呀。当时陈谢集团奋战豫西时,其九纵全纵队仅有山西造75毫米山炮3门,最强的四纵,也不过全纵8门75山炮而已。西北野战军在沙家店战役时,其王牌一纵(也就是后来的一军)全纵队连一门75毫米的山炮也没有,威力最大的重武器也就是13门不同口径的迫击炮而已。
《集结号》反映的中原部队,其装备情况远不如华东,更不如东北,一直到淮海战役时,整个中原野战军刘伯承麾下所有的75口径山炮加起来,也就只有42门,比它更强的大炮,也就只有同口径的75野炮2门,还不如东野一纵的大炮多。退一万步说,即使他们真能象东野那样的牛逼,哪个连长敢那么大市,对一门四一式75山炮如此的不屑一顾,又有哪个团长敢对于一门新缴获的75山炮那么随便地调配。别说作为一个中原部队的连长团长就敢对四一式山炮那么地不屑一顾,即使他就是华东的或是东北的,即使他是个旅长师长,缴获一门基本完好的四一式山炮,也够他乐几天的了。
诚然,就象我们早已不再将8毫米甚至10毫米口径的步枪称作小口径步枪一样,也没有谁再将75毫米口径的火炮称作大炮了,但今天的标准不能代表昨天的标准,不然社会就不再是前进的了;同样的道理,就象今天我们可以对二十吋彩色电视机不屑一顾,但三十年前的我们却无论如何在谈起二十吋彩电时没办法不流口水一样,今天哪个步兵团要是再缴获一门75口径的山炮也同样不会有谁再把它当作宝贝了毫米榴弹炮早就列编到我军步兵团了),但今天的眼光不能代表昨天的眼光,不然我们就没办法区分历史与现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