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等三十六洞、七十二岛之人集结完毕之后,已经过了半个月。萧峰这才领着他们上路。是时,太皇太后刚死不久,所以也能够在辽军进逼之前赶到雁门关。</p>
此时雁门关的守将姓张,称为雁门关指挥使。萧峰等人来到雁门关时,恐守军看见他们聚众入城,不让他们进去。所以萧峰决定分批入城。等三十六洞、七十二岛的人全部入了城,已经是五天之后。</p>
这雁门关并不只有军人,里面还有相当部分的居民,以及一些做生意的相当热闹的街道,当然其中也有客栈和酒店、当铺。雁门关虽然为险峻之关,但闲时便是如同一般城镇一样,打开城门,让人进出做生意;到了战时便紧闭城门守城。</p>
我走时曾定好计划,萧峰到城时,一方面收集军情,一方面勘察附近地形,熟悉城中的情况。另外,我又叫快马通知在京城的吴领军和苟读,听说他们进城之时,已经被分别封为兵部和户部的员外郎。虽然是虚职,但官职却不是虚衔,若是让吴领军到雁门关来,这还是有一点作用的。不过,若是能得到皇帝的首肯,到雁门关等边关视察军队情况,那还是能够争取的。所以,我便叫他们争取这方面的情况。</p>
在皇宫之中,吴领军和苟读得知这件事,马上就想出办法,叫赵佶出马去给他皇兄说,他们为同母所生,感情很好,那赵佶用吴领军和苟读教好的一番说辞之下,赵煦又刚掌握实权,很想一展汉武雄风,当即欣然应允,封吴领军为御使统领,前往边关视察军情。</p>
吴领军看到自己竟然能得到这个官衔,当即大喜,即日便筹备准备前往雁门关。这统领之职算不得什么,但前面加个御使,那就非同小可了,这说明是皇帝的钦差大臣了。这也是吴领军的行军布阵之道,以及他的书画让赵煦和赵佶两兄弟深为叹服,故遣他前去视察,那是自然不过的了。</p>
吴领军这次前往雁门关,还有一千官兵相随,这次他又有了重新领军的感觉。但这次的全是骑兵。这也是吴领军向赵佶要求的,大宋骑兵本来就很少,按吴领军的意思,即使没有一百骑,十多骑也可以。谁知道赵煦竟然给他拨了一千骑兵。这就大大壮大了他的声威。有了骑兵,赶路就快了,时间也大大缩短了,等萧峰赶到没有多少天,吴领军也到城下了。</p>
守军看到有一支大宋的骑兵向雁门关而来,都大吃一惊。一边令人关上城门,一边遣人前去禀报雁门关指挥使张将军。虽然这支骑兵是大宋方向来的,但规矩是这样的,他们也只不过是按军规这么做,以防内部有叛。</p>
吴领军自然知道这门规矩,看到这种情况,他马上派千总上前去叫门。那名千总马上纵马上前,这时,那城墙上的一名军官看到有位骑兵的军官骑马走近城门,知道这是叫门的军官,不由对着这门千总叫道:“你们是哪里的,到这里来干什么的!”</p>
那名千总道:“我们吴将军奉皇上之命,前往各边关视察各军!尔等还不快快开门!”</p>
那军官道:“你们有什么凭证可以证明!”</p>
那名千总拿出金牌,朗声道:“我们将军被封为御使统领,前往视察边关,这就是凭证!”</p>
城上离城下那千总的直线距离不过百米,那军官也能够看个大概,这时,张将军上城了,他也向着那块金牌仔细看了两眼,认得这极有可能是真的。便马上叫人开门,同时自己也下去迎接这位钦差大使。</p>
等城门一开,城中的守门军兵也在张将军的带领下走了出来,张将军也是骑着马,对着那名千总道:“得罪了,本将军前来仔细验明身份。”</p>
那千总倒也不多说,马上回马前去取来圣旨和金牌,递上前给那张将军看。那张将军虽然不认识吴领军这个人,但看见上面“封员外郎吴领军为御使统领,代朕视察边关”几个字,便即知道这个人肯定来头不小。忙下马奉回给那千总,道:“末将当前去迎接吴将军。”</p>
确实,吴领军身为皇帝弟弟的老师,这来头确然不小,不是皇帝身前的大红人,也算是皇帝弟弟身前的炙手可热的大人物。那张将军确实识时务,马上奉还圣旨,亲自前来见吴领军。吴领军大咧咧地纵马迎上前来,他这次急于赶路,便没有乘坐马车,直接骑马前来了。</p>
张将军见到一个将军打扮的人物,纵马迎上来,知道这人极有可能便是那位御使统领了,他马上半跪在地,参拜道:“末将张探功拜见御使统领将军。”</p>
统领虽然是御营司诸军将领,但如今吴领军是皇上钦差的,张探功虽然为指挥使,但是他见到吴领军还是得以上下的关系参拜吴领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