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官场教父> 第641章 读万卷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41章 读万卷书(1 / 2)

官场教父 八月炸 更新时间 2021-10-26

 当前,针对四川等地的抢险与灾后重建工作成为了压倒一切的中心任务,作为中央巡视组,目前也不再到各地去巡视了。他们现在搞的是室内的案头工作,整理一些材料,研究一些制度。作为中央巡视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吴天然,这个时候,也可以静下心来读一读书了。</p>

特别是王聪聪已经去四川救灾一线了,吴天然也把吴克非在幼儿园里的生活改成了月托。这样以来,吴天然就有了大把读书的时间。</p>

如前所述,到北京的这两年,吴天然在自己的业余时间,除了研读李瑞环同志的几本哲学著作外,他还有一个更大的工程。那就是要几年的时间,把中国的二十四史通读一遍。</p>

吴天然能下这样一个决心,也是受到了李瑞环同志刻苦读书的影响。当然了,吴天然自己本身从小就是一个读书的种子。吴天然来到中组部以后,接触到了不少的高级领导干部。他有一个体会,那就是越是能力强的领导人,越是爱读书、爱思考。是啊,没有一个读书——思考——联系,再读书、再思考、再联系的反复过程,一个人怎么可能会成长、会成熟呢?</p>

吴天然已经下了决心,一年看不完就两年,两年看不完就三年、五年,直到看完为至。</p>

读史可以明智,以史为鉴赏,可以知兴替。二十四史总共3249卷,约有4000万字。它记叙的时间,从第一部《史记》记叙传说中的黄帝起,到最后一部《明史》记叙到明崇祯17年(公元1644年)止,前后历时4000多年,用统一的本纪、列传的纪传体编写。</p>

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吴天然终于把“前四史”研读了一遍。前四史是二十四史的精华:包括《史记》(汉?司马迁)、《汉书》(汉?班固)、《后汉书》(南朝宋?范晔)、《三国志》(晋?陈寿)四部煌煌巨著。</p>

四部史书看下来,吴天然觉得真的有一种荡气回肠、心明眼亮的舒畅感。特别是对于司马迁用毕生心血所著的《史记》,吴天然更是连读了5遍。</p>

对于前四史,吴天然一边读还一边写读书笔记。在阅读的过程中,他就发现在鲁迅先生的杂文中,有很多史料,就是出自于前四史。对于《鲁迅全集》,我们已经知道,吴天然在上大学的时候就通读了一遍。参加工作后,他又读了两遍。在读史的过程中,吴天然又想到了久违了的鲁迅先生。</p>

在读罢前四史,吴天然就又简单地翻阅了一下《鲁迅全集》。这一次,他还花了一些时间,对鲁迅先生一生的收入情况进行了统计。他发现,鲁迅并不想很多人想像的那么贫困。就他目前的经济现状讲,还远不如鲁迅先生富有。</p>

那么鲁迅一生究竟挣了多少钱呢?没有人精确统计过。但通过《鲁迅全集》,吴天然基本上算清了鲁迅24年的收入帐,鲁迅先生的收入来自下列四方面。</p>

(1)公务员收入。</p>

民国一成立,鲁迅就应蔡元培之召,担任教育部公务员,时间长达14多年,这是鲁迅在北京时期的正式职业。他的名义收入如下。</p>

1912年5—7月,每月津贴60银洋;8—9月,每月“半俸”125银洋;10月后定薪俸220银洋;1913年2月后薪俸240银洋,12月后仅有九成即216银洋;1914年8月薪俸增为280银洋;1916年3月后增为300银洋。</p>

1924年1月(民国十三年一月)重缮之《社会教育司职员表》载有周树人应得四等三级“年功加俸”(每年加薪)360银洋。但是20年代以后教育部经常拖欠,实发2/3即平均月付200银洋左右。</p>

(2)教学收入。</p>

五四运动以后鲁迅除了供职教育部以外,还先后在北京八所学校兼课,时间长达六年(1920—1926)。1920年8月接受北京大学蔡元培校长聘请,兼任北大国文系讲师,同时又兼任高等师范学校(后为北京师范大学)讲师,每周各一小时,讲授《中国小说史》月薪各18圆,共36大洋。鲁迅兼职的其他六所学校是:世界语学校(1923年开始,月薪15圆)、女子师范学校(1923年开始,月薪13圆5角),中国大学(1925年,月薪10圆);黎明高中(1925年,月薪6圆),大中公学(短期),另有一处“集成国际语”学校是义务讲课。</p>

但当时北京各校经常拖欠薪金。从1921年4月以后《鲁迅日记》才有“往高师校(北京高等师范)取薪水”的记录,9月以后才有“往(北京)大学取薪水”的记录。1921年《鲁迅日记》载收入讲课费52圆(并非全部);1922年日记缺失;1923年《日记》载收入讲课费129圆。1924年《日记》载收入讲课费808.5圆;1925年《日记》载收入讲课费728.3圆。其间他去西安讲学一个星期,得讲学费300圆大洋。</p>

1924年在鲁迅的经济生活中是一个转折点,他的年收入构成中,第一次出现了本职收入(教育部薪水)少于业余收入(讲课费及稿酬、版税)的情况。业余讲课和写作收入占59%,超过一半;而本职收入仅占41%,也就是不到一半。</p>

1926年8月鲁迅离开北京赴厦门大学,由林语堂推荐专任厦大国学院研究教授,月薪国币400圆;1927年2月鲁迅在广州中山大学受聘担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月薪国币500圆。</p>

(3)大学院特约撰述员收入。</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