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157章(1 / 2)

 刘备的取蜀与建汉东汉末年,太常卿刘焉被任为益州(治今四川成都)牧。刘焉入蜀时带去了他的很多亲戚故旧,又组建了一支由南阳和三辅流民构成的‘东州兵‘,作为他所依靠的政治和军事力量。这就和土著的益州地主之间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乃至爆发了长达十余年的武装冲突。加之张鲁在汉中领导的五斗米道日趋活跃,也给益州造成了巨大威胁。刘焉死后,其子刘璋继立。益州的土著地主、蜀郡太守张松企图依靠外力推翻刘璋,遂向刘璋建议,请刘备从荆州入蜀,抵御张鲁。刘璋欣然应允,当即派法正迎请刘备。</p>

刘备在赤壁战后虽取得了荆州大部分土地,但因这里无险可守,随时都有遭受曹操和孙权袭击的危险,故把富庶而又险塞的益州看成是自己的安身立命之处,随时都想加以吞并。法正的到来,使他喜出望外,当即率部进入益州。建安十九年(214年),刘备在诸葛亮的协助下,终于攻占了成都,自领益州牧。接着,又派兵北上,夺取了汉中,进一步巩固了益州防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建国号汉,史称蜀汉。</p>

夷陵之战刘备和诸葛亮相继入蜀以后,留守荆州的刘备部将关羽曾率部进攻襄樊,掳于禁,斩庞德,威震北方,也使坐镇江东的孙权受到威胁。建安二十五年(219年),当关羽北围樊城之际,孙权遂派吕蒙率兵袭占江陵,并在当阳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设伏,擒杀了关羽。章武元年(221年)七月,称帝不久的刘备便以蘀关羽报仇为名,亲率40万大军,沿江东下,直扑荆州。孙权当即派大将陆逊率兵迎战。次年二月,双方在夷陵(今湖北宜都北)遭遇。刘备自恃兵多势重,‘树栅连营‘,首尾相沿六七百里。陆逊始则深沟高垒,坚守不出,挫其锐气。相持将近半年,陆逊又乘蜀军麻痹之际,采用火攻,发起强大攻势。结果,蜀军大败,只得退守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章武三年四月,刘备病死。</p>

诸葛亮对蜀汉的贡献诸葛亮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水)人。早孤,由叔父诸葛玄抚养。玄投刘表后不久病死,诸葛亮便在襄阳以西二十里的隆中隐居。刘备曾三顾茅庐,请他出山相助。他当即为其分析了天下形势,并精辟地为刘备提出了向益州发展的方向以及应该采取的战略、策略,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赤壁战后,他又协助刘备夺取益州,建立蜀汉。夷陵战后不久,刘备在白帝城病逝,诸葛亮受遗诏扶后主刘禅即位,自任丞相兼益州牧,系蜀汉安危于一身。此后,他对蜀汉又作出了以下贡献:即联吴抗曹、以法治蜀、安定南中和北伐曹魏。</p>

夷陵战后,蜀汉和孙权的关系破裂,双方都面临曹魏的威胁。诸葛亮当即派人前往江东,重申友好,终于恢复了吴、蜀联盟。</p>

诸葛亮认为,‘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这是蜀地自刘焉以来诸多弊政的根源。因此,他采取了‘威之以法‘、‘限之以爵‘和‘荣恩并济‘的治蜀方针,不仅严厉打击了‘专权自恣‘的土著地主,对外来的不法官吏也严惩不货,执行‘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的法治路线,遂使蜀地‘人怀自励,道不拾遗,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p>

南中位于蜀汉南部,包括今之云南、贵州和四川南部地区。这里居住着众多的少数民族,时称‘西南夷‘。刘备取蜀建汉后,曾于此地置庲降都督,任用当地豪酋管理该地。刘备死后,南中的越嶲、牂牁、益州和永昌四郡一时俱反,蜀汉面临丧失南中的危险。后主建兴三年(225年),经过一段充分准备以后,诸葛亮开始对南中用兵。他先后遣将分别进攻牂牁、益州,又亲率主力进军越嶲,击杀了叟帅高定元。同年五月,渡过泸水(今金沙江),进入益州,用‘七擒七纵‘的策略,连败叛乱的蕃将孟获,南中之乱终于平定。不但解除了蜀汉的后顾之忧,而且也打破了这一地区的闭塞状况,加强了‘西南夷‘各族同汉族之间的友好关系,对南中地区的开发是有积极意义的。</p>

安定南中以后,诸葛亮又率军北上,进驻汉中,开始了北伐曹魏之举。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祁山(今甘肃西和祁山堡),想迂回陇右,威胁关中。但因前锋马谡违背军令,失守街亭,汉军被迫撤退;同年冬,诸葛亮又北出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进围陈仓(今陕西宝鸡),因粮尽退兵;次年,诸葛亮第三次出征,攻占了武都和阴平二郡;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再出祁山,魏将司马脀坚壁防御,蜀军粮尽而退;建兴十二年,诸葛亮第五次北伐,蜀军进至五丈原(今陕西眉县境内),与魏军隔渭水对峙。不久,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卒于军中。北伐曹魏至此结束。故有人认为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三国志》卷三十五《诸葛亮传末评语》)但通过北伐却遏止了曹魏的南侵,保卫了汉中,使蜀汉赢得了休养生息和发展经济的时间,实现了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战略思想。且由于他善于治军,纪律严明,指挥灵活,使蜀军一直处于主动地位,故其杰出的军事才能是不能否认的。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学识渊博,思维敏捷,分析天下形势精辟允当,高瞻远瞩;对待蜀汉社稷鞠躬尽粹,死而后已。因此,千百年来受到众人的好评和爱戴,乃至成了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这是事出有因的。但有人把他说成是未卜先知、料事如神,甚至可以呼风唤雨的圣仙神人,乃是好事者的传说而已,并不是对诸葛亮的真实评价。</p>

蜀汉政权的衰亡诸葛亮死后,蒋琬、费祎相继执政,还维持了一段与魏、吴的三足鼎立之势。景耀元年(258年),费祎死后,姜维任大将军。这时,后主刘禅贪图享乐,又宠信侍中陈祗和宦官黄皓,排挤姜维,国力日衰。</p>

三、孙吴政治</p>

孙权建吴夷陵战后,孙权与蜀汉的联盟破裂,魏文帝曹丕乘机南征。孙权一面调兵遣将,分路迎击;一面遣使赴蜀汉求和。诸葛亮也派邓芝出使江东,于是双方言归于好,再次结盟。曹丕遂从南方撤兵,专力对付蜀汉北伐。229年,孙权在建邺称帝,建国号吴,史称‘孙吴‘或‘东吴‘。</p>

通使台湾黄龙三年(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和诸葛直率兵士万人,渡海抵达夷州(今台湾),并将夷州土著居民数千人迁居大陆。这是台湾和大陆交通的最早记录。</p>

孙吴的衰亡神凤元年(252年),孙权病死,继立的会稽王孙亮和景帝孙休都昏庸无能,致使孙吴政局日趋动荡。咸熙元年(264年),吴末帝孙皓继位以后,政治更加**。孙皓不仅残酷暴虐,肆意屠杀大臣,又广营宫室,滥用民力,致使统治层上下离心,人人自危,老百姓也过着‘老幼饥寒,家户菜色‘的贫困生活。因此,阶级矛盾日趋尖锐,农民起义此起彼伏。孙吴政权的灭亡已成定局。</p>

三国经济</p>

一、曹魏的屯田制度</p>

东汉末年,由于黄巾起义打击了封建大土地所有制,出现了‘土业无主,皆为公田‘(《三国志》卷15《司马朗传》)的局面。接踵而至的军阀混战又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变成流民。这就为当时推行屯田制提供了大量土地和劳动力;曹操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从农民军手中掠夺了许多耕牛和农具,也为屯田制的顺利推行提供了条件;又由于兵戎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极大破坏,饥荒流行,割据军阀都严重缺粮。曹操为了解决军粮问题,遂吸取了西汉曾在边疆屯田的经验,大力推行屯田制度。</p>

汉献帝建安元年(196年),曹操接受了部下枣祗和韩浩的建议,曾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屯田制从此兴起,并逐渐推广。</p>

</p>

屯田制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民屯始于建安元年(196年),先在许昌周围兴起,后逐渐推广各地。其组织机构是中央由大司农和尚书令掌管,各州郡则设典农中郎将和典农校尉,县设典农都尉,其下还有屯司马,由50人组成。民屯上的生产者是破产、流亡的农民,被称‘典农部民‘。其剥削量为分成制,即使用国家耕牛的屯田客,要把收获物的六成交给政府,使用私牛者,则缴纳一半。</p>

军屯始于建安末年。是曹操接受了军司马司马脀的建议后开始实行的。其组织机构是由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和度支都尉逐级管理,营为基层单位,每营60人。军屯上的生产者是军队士兵及其家属。士兵家属时称‘士家‘,按规定要另立户籍,世代相承,不得改业。故地位特别低下。兵士屯田要将收获物全部归还国家,政府则供给士家饭食。士家所受剥削与民屯上的的屯田客大致相同。</p>

曹魏推行屯田制大致取得了以下作用:即把东汉末年以来失去土地的流民与土地结合起来,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和生产技术的提高;充足了军粮等。</p>

二、蜀汉经济</p>

益州地区土地肥沃,物产丰饶,东汉末年遭受的战乱也较中原为轻,故社会经济比北方发展较快。蜀汉建国以后,诸葛亮又派人整修和护理都江堰,保障了成都平原的农业灌溉。北伐曹魏之始,诸葛亮又先后在汉中一带实行屯田制度,不仅减少了军粮运输,也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