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汉魏文魁> 第二章、布防关中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章、布防关中(1 / 2)

汉魏文魁 赤军 更新时间 2019-08-20

 在原本的历史上,刘备进入益州之后,身边最亲信的谋臣是法正和诸葛亮庞统已经在攻打雒城的时候中箭而死了。演义中说刘备得诸葛如鱼得水,对他是言听计从啊,其实真实历史上,把诸葛孔明替换成法孝直更为合衬。

史书上说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他既是刘备的主要参谋之一,又身任蜀郡太守,掌握了首都大区(蜀郡)的行政权,权势烜赫,一时无两。然而法孝直虽然是天下罕有的智谋之士,却有些小人脾性,睚眦必报,一掌权了就开始大肆打击报复曾经得罪过自己的人,甚至于枉法擅杀。于是有人就去求告刘备的第二宠臣诸葛亮,说你去跟主公说说,警告一下法正,为了蜀中安定,得让他收敛一点为好啊。

那么诸葛亮是怎么回答的呢?诸葛亮说:“主公之在公安也,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当斯之时,进退狼跋。法孝直为之辅翼,令翻然翱翔,不可复制。如何禁止法正使不得行其意邪?”

后人评价说:“夫威福自下,亡家害国之道,刑纵于宠,毁政乱理之源,安可以功臣而极其陵肆,嬖幸而藉其国柄者哉?故颠颉虽勤,不免违命之刑,杨干虽亲,犹加乱行之戮,夫岂不爱,王宪故也。诸葛氏之言于是乎失政刑矣。”主要意思是,诸葛亮你不肯遵法,又不肯进谏,这事儿做得不对啊。

其实诸葛孔明是主张治乱用重典的。也是崇尚制度建设和法制精神的(当然啦。封建时代的所谓法制精神。与现代的法制精神又不尽相同),他难道不知道法正的行为不但违法,亦且害国,必须加以遏制吗?他不是不愿进谏,而是知道刘备信赖法正甚深,即便进谏也根本无效啊。

诸葛亮是很有政治智慧的。别看他少年时代自比管仲、乐毅,颇有狂生气味,老了以后大权独揽。事必躬亲,对谁都不放心,但在与上下级、同僚之间的相处而言,却一惯谦虚恭谨,不失风仪。程普曾经夸周瑜:“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其实这话用在诸葛亮身上一样合适。

诸葛亮很善于处理人际关系,他是力图统合益州各集团利益,将之拧成一股绳,支持他的北伐事业的。当然啦。诸葛亮不是好好先生,并非没有设谋打击过在他看来有害于刘备集团的同僚。比方说刘封、彭羕等等。但一方面那几位其宠渐衰,孔明才得趁虚而入,另方面他也都是密奏的刘备,绝不肯当面做恶人。

所以对待法正的骄恣,诸葛亮自知宠遇难比,进谏也得不着好结果,就干脆不去碰那个钉子了。而至于他是不是在等待和寻找机会,待时机成熟再动手,法正死得早,没能赶上孔明的重拳。

但是在这条时间线上,诸葛亮被是勋给捞走了,刘备的谋主变成了法正和幸免于死的庞统。庞士元虽在荆州与诸葛孔明并称,但仅史书所载数语,便可见他身上存在着颇大的缺陷,是诸葛亮所根本没有的比如说耒阳不治,以见其狂妄和粗疏;请刘备即宴间擒下刘璋,以见其用谋之急燥。所以是勋觉得,有他在蜀地,或许会跟法正闹出什么不愉快来?

历史虽然改变了,人的性格却没有那么容易改变,法正照样骄纵不法,不必密探侦察,即可知也刘备入蜀之前的根基比原本历史上还要不稳,形势比原本历史上还要糟糕,那么在得到法正以定益州以后,他的感激之情自然更甚,对法正的宠信必然更深,而法孝直之跋扈之态,也只可能愈加严重。

而且刘备之不抑压法正,还有一层考虑在内刘玄德一代枭雄,哪有不知道法正那么做是在挖自家的墙角?只是才入益州,欲得东州士之臂助,所以对东州士带路党的代表法正特意优容,欲起千金买马骨之效也。

是勋估计法正的性子不会改变,庞统亦然,他未必就能象诸葛亮那样顾全大局。而且历史改变了,刘备入蜀的时间提前了,即便法正的天寿不变,那也会比原本历史上,跟庞统(诸葛亮)等人相处时间更长。刘备政权可以容忍法孝直一年两年肆意妄为,难道还能容忍更长时间吗?

若能因势利导,引发法正与庞统之间,进而引发荆州士与东州士之间的矛盾,或可取得奇效也就如同原本历史上袁绍阵营中审配惩治许攸家人,直接导致了许攸的阵前投曹。

当然啦,这一切全都是靠猜的,就连是勋本人都没有料到,自己猜得还真准确……但从来再好的计谋都是需要人来执行的,是宏辅八字真言若然得准,说明他是洞察人心的大家啊,若然不准,则定为前线谋臣执行不力,曹操也不会因此怪到他头上来。

从来奇谋妙计,往往如此,不怕你说嘴,就怕要让你亲自去执行……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