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说于事无补,一个人说犹未迟也。并且两人都举了例子,一个举穷人的例子,一个举富人的例子。
显然他们说得都有道理,但总不能选两个入幕之宾。
所以举穷人例子的学生说道:“羊已经丢了,就算是富人也少了羊,已经造成了损失,现在修补羊圈也不能挽回损失,所以是于事无补。”
“但剩下的羊就不会丢了,所以是犹未迟也。”
一个抓住丢掉的羊不会因为修补羊圈就回来,一个抓住修补羊圈可以避免扩大损失,争论不休,大家都觉得有道理,那这个问题不是无解?
总不会说两句话都对吧?在这个时代只有墨者才会有盲人摸象的思想,认为应该求同存异,其他诸子百家都是拼命地想要消除异己言论,都认为自己的主张就是真理,其他主张都是异端邪说。
现在这两个人的辩论就是墨家所言棍之长与夜之长的辩论,鸡同鸭讲。一个讲的是损失已经造成,一个讲得是避免损失扩大,根本就不是一个东西,所以他们自然不可能说服对方。
“非也非也,我看两位都不用争了,我认为两个说法都是错的。”一个三十出头的名家学生站了起来否认了他们的主张,说道:“重点不在你们争论的损失是否已经造成,而是在亡羊补牢这个前提之上,在于这个羊圈应不应该捕。如果是羊都跑了,就没有必要补羊圈,如果里面还有羊,就需要补羊圈。不需要补羊圈,于事无补。需要补羊圈,犹未迟也。如果贫苦人家有两只羊,跑了一只,还剩下一只,那么也是犹未迟也,重点是羊圈还有没有补的意义。”
名家一开口水平就高了不少,至少找到了两个辩论者的交集点,不是已经造成的损失,也不是避免损失扩大,而是羊圈该不该补。如果已经不需要补了,那就是于事无补。如果需要补,那就是犹未迟也。
大家听了名家的话,立刻点头,觉得这个主张就比之前两个人都清楚明白。
之前两个人的话虽然都听着有道理,但总觉得是割裂的,站在任何一方都对,但一旦改变立场就又都错了。因为他们讨论的就根本不是一件事情,立场不同得到的答案也完全相反。而名家把话题集中在了羊圈上而非损失上,大家就有了一个相同的立场,羊圈要不要补自然是看羊圈还有没有作用,里面还有没有羊,这样一来标准明确。
“说得对。”
听到大家赞同自己,名家学者一脸得意,动嘴皮子还是要看他们名家,想到等会儿自己就可以和美人共度春宵,这位中年人就忍不住捋胡子。
婴儿子有些着急,看来这个问题的难度还是不够大,更着急的是芸姚不动如山,好似根本没对美人动心。
好在这也在意料之中,所以婴儿子给了徐公一个眼神,徐公立刻会意地说道:“那么请问一下鲁国朱云是否还有不同的看法呢?”
芸姚一愣,自己不想争,为什么要专门提自己,她并不知道这一切都是婴儿子为她设计的,自然是要提她。
不友善的目光纷纷聚集,显然都对这个无礼之徒很是厌烦。田猎大会上的事迹已经传开,虽然不少游士羡慕芸姚的口才,但很多齐人都觉得芸姚太过嚣张,不给齐王面子。虽然最后都圆过去了,但好几次都让齐王下不来台,其心可诛。
芸姚发现大家都在看自己,心想自己在齐国是犯众怒了,不过现在她有些回过味来了。感情自己看美女,别人也在看她,甚至是惦记上她了。
果然树大招风,有才华也是一件麻烦事情。
不过芸姚觉得这位名家已经说得很好了,把两个相反的观点合拢在一起,不去讨论分歧,而是专注于补牢的标准,大家都心悦诚服,那自己没必要提什么反对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