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木匠王爷> 第497章 韩侂胄准备北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97章 韩侂胄准备北伐(1 / 2)

木匠王爷 飘云千里 更新时间 2021-12-15

 浙东安抚使辛弃疾接着上奏称金国必亡,自己愿意归属元老大臣麾下,整顿军队以应付时局变化。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来改为幼安,是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人。辛弃疾生于绍兴十年的五月,祖上是狄道人,自始祖辛维叶时迁居济南历城。</p>

辛弃疾出生的时候,北方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在靖康之变、宋室南渡之后,因为家族的原因,无法南下,出仕金国。尽管如此,辛赞却一直希望有机会能够拿起武器和金人决一死战,他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同时,辛弃疾也“两随计吏抵燕山,谛观形势”,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辛弃疾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养成了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气。辛弃疾少年时,又曾与党怀英一同受学于刘瞻,并称“辛党”。</p>

完颜亮迁都燕京后,一些长期受奴役和压迫的汉人忍无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声势最浩大的,是山东境内的耿京起义。为了响应义军的反金壮举,时年二十二岁的辛弃疾乘机拉起了两千人的队伍投奔耿京,被任命为掌管文书和帅印的掌书记。这年里面,发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对辛弃疾刮目相看。</p>

当初和辛弃疾一块儿来投奔义军的还有一位叫义端的和尚。义端本身就是个守不了清规戒律的花和尚,因为受不了在义军里当差的苦头,竟偷偷的盗走了经由辛弃疾保管的帅印,准备去金营里邀功。义端本身也是一小股义军的首领,是被辛弃疾说服一起投奔耿京帐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弃疾问罪。辛弃疾理屈词穷,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难当,当场向耿京立下了军令状,追回帅印。</p>

当晚,辛弃疾带了一小队人马埋伏在去往金营必经的路上。果然,天快亮的时候,义端真的骑马来到,辛弃疾不由分说,一刀将义端砍下马来。义端见是辛弃疾,吓得魂飞魄散,当即跪地求饶道:“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头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将来定有大造化。您饶了我的小命吧!”面对这样贪生怕死之徒,嫉恶如仇的辛弃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说,手起刀落,义端身首异处。</p>

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奉命南下与宋朝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几万人的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在起义军中的表现,以及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赵构任命他为江阴签判,这时他才二十五岁。</p>

辛弃疾初到南方的时候,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之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任职的前</p>

一段时期中,写了不少有关抗金北伐的建议,如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在当时深受称赞,广为传诵,但是朝廷却反应冷淡,只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地方官职,负责治理荒政、整顿治安。</p>

辛弃疾虽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官场上立足。另外,“归正人”的尴尬身份也阻拦了他仕途上升,使他的官职最高为从四品龙图阁待制。</p>

淳熙七年,四十一岁的辛弃疾再次任知隆兴府兼江西安抚使时,想在上饶建园林式的庄园,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春,开工兴建带湖新居和庄园。他根据带湖四周的地形地势,亲自设计了“高处建舍,低处辟田”的庄园格局,并对家人说道:“人生在勤,当以力田为先。”因此,他把带湖庄园取名为“稼轩”,并以此自号“稼轩居士”。</p>

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不为众人所容”,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弹劾,官职被罢,带湖新居正好落成,辛弃疾回到上饶,开始了他中年以后的闲居生活。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p>

淳熙十五年秋天,陈亮写信给辛弃疾和朱熹,相约到铅山紫溪商讨统一大计,但是朱熹因故推辞了这次铅山之会。这年冬,到了相约之期,辛弃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养息等待陈亮。傍晚,雪后初晴,夕照辉映白雪皑皑的大地,辛弃疾在瓢泉别墅扶栏远眺,一眼看见期思村前驿道上骑着大红马而来的陈亮,大喜过望,病痛消散,下楼策马相迎。</p>

两人在村前石桥上久别重逢,感慨万端:伫立石桥,沐浴着雪后初晴的夕阳,纵谈国事,为金瓯残缺而痛心疾首,爱国之情汹涌澎湃于胸,拔剑斩坐骑,盟誓为统一奋斗不止。辛弃疾在与陈亮别后写的《贺新郎·同父见和,再用韵答之》中发出“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的呐喊。</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