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木匠王爷> 第484章 汤思退勾结金兵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84章 汤思退勾结金兵(1 / 2)

木匠王爷 飘云千里 更新时间 2021-12-03

 这时 监南岳庙朱熹,应召入对。朱熹字元晦,南徽州婺源县人。他生于路南剑州尤溪县,乳名沈郞。朱熹出生时,右眼角长有七颗黑痣,排列如北斗。绍兴五年,五岁时,朱熹开始入小学,能读懂《孝经》,在书额题字自勉:“若不如此,便不成人。”六岁时,朱熹与群儿游玩,以指画八卦于郑氏馆舍前沙洲上。其父朱松曾经指着太阳说道:“这是日也。”朱熹问道:“日附在哪里?”朱松答说道:“附于天。”朱熹又追问道:“天上又是什么?”一席话问的朱松惊讶不已。</p>

朱松应召入都,赴都之前,他把妻子祝氏和朱熹送到建州浦城寓居。朱松病死于建瓯,临终前把朱熹托付给崇安五夫好友刘子羽,又写信请五夫的刘子翚、刘勉之、胡宪等三位学养深厚的朋友代为教育朱熹。刘子羽视朱熹如己出,在其舍傍筑室安置朱熹一家。</p>

朱熹十八岁时,在建州乡试中考取贡生。绍兴十八年(春,刘勉之将自己的女儿刘清四许配给朱熹。同年三月,朱熹入都科举,中王佐榜第五甲第九十名,准勅赐同进士出身,被授左迪功郎、泉州同安县主簿。</p>

朱熹赴同安途中,受学于延平李侗。七月,朱熹至到达同安。以其“敦礼义、厚风俗、劾吏奸、恤民隐”的治县之法管理县事,排解同安、晋江两县的械斗,整顿县学、倡建“教思堂”,在文庙大成殿倡建“经史阁”,主张减免经总制钱。</p>

朱熹已意识到“妄佛求仙之世风,凋敝民气,耗散国力,有碍国家中兴”,打算重新踏上求师之路,决心拜李侗为师,承袭二程“洛学”的正统,奠定了朱熹以后学说的基础。朱熹自同安回来以后,就不求仕进,主要进行教育和著述活动。宋孝宗即位,诏求臣民意见。朱熹应诏上封事,力陈反和主战、反佛崇儒的主张,详陈讲学明理、定计恢复、任贤修政的意见。</p>

隆兴元年十月,朱熹应诏入对垂拱殿,向宋孝宗面奏三札:一札论正心诚意、格物致知之学,反对老、佛异端之学,二札论外攘夷狄之复仇大义,反对和议,三札论内修政事之道,反对宠信佞臣。当时汤思退为相,主张和议。朱熹的抗金主张没有被采纳。十一月,朝廷任朱熹为国子监武学博士。朱熹辞职不就,请祠归崇安。</p>

陈康伯与汤思退意见不合,也上章请求离去。孝宗准奏,竟然调汤思退为左仆射,另授张浚为右仆射,仍然都督江、淮军马。次年,接得边报,使臣胡昉被金人抓去,孝宗不禁叹息道:“和议不成,大约是天意。”于是召王之望等人回朝,又命张浚巡视江、淮,整顿兵备。</p>

汤思退暗地焦灼,突然想起赵构最怕金兵,于是上奏请孝宗禀告赵构,想搬出赵构来阻住用兵。孝宗亲自批示答复道:“金人如此无礼,你还想议和?何况现在的敌人势力,不是秦桧时可比,你日夜主和,比秦桧还不如。”汤思退得此批文,不由心中</p>

大骇。这时胡昉被金人放回,于是汤思退又有借口,振振有词。</p>

原来胡昉到了金国,金人责怪宋朝失信,把他拘押了起来。接着完颜雍释放了他,令他回去禀告宋廷,妥妥善商量和议之事。汤思退于是暗中唆使王之望、户部侍郎钱端礼等,故意上奏称守备不足,国库已经空虚,请以符离之败为鉴,停战言和。</p>

孝宗于是令王之望、钱端礼两人,宣谕两淮,还召张浚担任宰相之职。张浚此时正在大造战舰,号令两河豪杰,锐意起兵。同时他令降将萧琦统领降兵,发檄文给辽人,约为声援。可是这钱端礼到了淮上,竟然派遣人上奏,说什么“名曰守备,守未必备,名曰治兵,兵未必治”等话。</p>

张浚得知,非常愤怒又恼火,回到平江,就上表乞求退休,共有八次。孝宗于是任命张浚为少师,兼保信军节度使,南判福州。侍御史周操,请求留下张浚,反被罢斥。张浚走到余干,积郁成疾。他弥留之际,遗书嘱咐儿子张栻、张枃说道:“我曾经担任相国,却不能恢复中原,洗涤国耻,死后不当葬我先人墓侧,但葬我在衡山下就可以了。”</p>

不久他的讣闻传到朝廷,孝宗非常思念张浚的忠心,刚开始赠他太保,又赠他太师,谥忠献。张浚素有大志,终身不主和议。孝宗即位,非常倚重,称他魏公而不称名。只是可惜张浚忠勇有余,才智不足。张浚父亲张咸,定居于四川绵竹,其家世代以有德行闻名。哲宗绍圣初年,张咸又一次参加制科考试预试,宰相章惇批阅他的对策,因为张咸并没有批评元祐时期的政策有误而大怒,仅授其为签书剑西判官。张咸失去了进一步举试的机会。</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