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木匠王爷> 第422章 金军再逼汴梁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22章 金军再逼汴梁城(1 / 2)

木匠王爷 飘云千里 更新时间 2021-10-07

 耿南仲自以为在东宫侍奉赵桓,应当为首相,而吴敏、李纲越级升官,位居自己之上,心里不平。他于是经常持异议排斥不依附自己的人,指他们为朋党。李纲等说不可议和,而耿南仲极力阻拦,只主张议和,导致为了战守所做的准备都作罢了。谢克家、孙觌、李擢、李会、王及之、王时雍、刘观七人,结党依附耿南仲主和。</p>

当年五月,因时任少宰的吴敏与耿南仲上奏,赵桓时任知枢密院事李纲为河东北宣抚使,率军一万二千人以援太原。御史中丞陈过庭与时任侍御史陈公辅反对,但吴敏、耿南仲坚称其他将领都平庸不如李纲。李纲每每有主战之议,都被耿南仲阻止。金朝军队发兵宋朝京城开封,要求割三镇求和,议者多坚持战守,只有耿南仲与翰林学士承旨吴幵坚持割地求和,李纲反对。</p>

陈公辅因敢言,被耿南仲指为李纲之党,于是当月逼迫他陈述并辞职,结果被责授监合州酒务。左正言程瑀为陈公辅和另一被宰相排挤的谏官余应求辩解,赵桓说道:“耿南仲亲自看到陈公辅、余应求煽动众人伏阙上书。”程瑀继续为二人辩解,认为即使耿南仲所言属实,也应该以煽动伏阙上书为名罢黜二人。同知枢密院事许翰、太宰兼门下侍郎徐处仁主战,吴敏、耿南仲主和。</p>

徐处仁指责吴敏,吴敏不服气,极力相争。徐处仁愤怒之极,把案上的墨笔,作为武器,掷了过去。凑巧碰在吴敏鼻上,画成了一道墨痕。耿南仲、唐恪等人,在旁窃笑。吴敏更加怒不可遏,竟然要和徐处仁打架。还是赵桓把他喝住,两人这才才算罢手。</p>

退朝之后,便有中丞李回上奏弹劾徐处仁、吴敏,连许翰也被牵连进去。这自然是耿、唐二人唆使,所以将许翰列入。赵桓于是将徐处仁、吴敏、许翰等,一并罢斥,用唐恪为少宰,陈过庭为尚书右丞,聂昌同知枢密院事,李回签书枢密院事。赵桓决意主和,派著作佐郎刘岑,太常博士李若水,分别出使金军,请他们缓师。</p>

等刘岑回朝,说起干离不止索所欠金银,粘没喝一定要割与三镇。赵桓不得已,再派遣刑部尚书王云出使金军,答应给他们三镇岁入的赋税。刚好李纲回京,耿、唐二人,怕他再来主战,立即唆使言官,上奏弹劾李纲。说他劳师费财,有损无益。赵桓于是罢免李纲为扬州知州。中书舍人刘珏、胡安国,一起说李纲忠心报国,不应外调,谁知竟然因此得罪了辅臣,谪书连下。刘珏被贬提举亳州明道宫,胡安国也出知通州。</p>

当时警报天天收到,朝臣们各有各的的建议,有人请求把天下二十三路分为四道,各设总管,得以专决,财得专用,官得辟置,兵得诛赏,如京都有警,即可以檄令他们来护卫。赵桓依议,即命知大名府赵野总北道,知河南府王襄总西道,知邓州张叔夜总南道,知应天府胡直孺总东道。又在邓州置都总管府,总辖四道兵马,任李</p>

回为大河守御使,折彦质为河北宣抚副使。</p>

张叔夜字嵇仲,开封人,侍中张耆之孙。张叔夜年轻时喜欢谈论兵法,长大后,以父荫被任命为兰州录事参军。兰州地处边境,依靠黄河天堑自固。每年黄河结冰时,都要处于戒备状态,以防羌人入侵,士卒几个月不离武器。</p>

张叔夜道:“这不是上策。不找险要地势防守,却让敌人逼近黄河,我方就危险了。”有个叫天都的地方,介于五路之间,羌人侵犯内地,一定要先到那里集中,然后商议侵犯的方向,每次一集中五路所达之地都受到震动。张叔夜巡视那里的地形后,谋划攻取之策,最后成功夺取该地。朝廷在此建了一座叫做西安州的可戍守城池,从此兰州再没有羌人之患。</p>

张叔夜在河北转运使蒋之奇的推荐下,担任过襄城、陈留知县。不久,他被改任礼宾副使、通事舍人、知安肃军,但是舆论认为朝廷对他待遇太优厚了,所以还担任原来的职务。张叔夜向朝廷献上自己的文章后,被任命为舒州、海州、泰州的知州。大观年间,任库部员外郎,开封少尹。</p>

不久,张叔夜再次向朝廷献上自己的文章,朝廷召他考试制诰,赐他进士出身,升任右司员外郎。张叔夜出使辽国,宴射中,张叔夜首先射中目标。辽人惊叹诧异,想查看他所用的弓。张叔夜以无前例为由拒绝。出使归来,张叔夜画出辽国的山川、城郭、服器、仪范共五篇资料,上呈赵佶。</p>

大观三年,张叔夜从弟张克公弹劾宰相蔡京。蔡京迁怒于张叔夜,找出张叔夜的小过错,将他贬为西安草场监司。数年后,张叔夜被召回京师担任秘书少监,升至中书舍人、给事中。当时的官吏为政懒惰懈怠,凡出自门下省的命令,都要预先列出官衔,让人写上名字之后,遇事才填写具体内容,称为“空黄”。张叔夜极力要求革除这种弊端,后升任礼部侍郎,被蔡京忌恨,以徽猷阁待制身份再次到海州任知州。</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