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文彦博以王安石恬淡名利、遵纪守道向赵祯举荐他,请求朝廷褒奖以激励风俗,王安石以不想激起越级提拔之风为由拒绝。欧阳修又举荐他为谏官,王安石也以祖母年高推辞。欧阳修以王安石须俸禄养家为由,任命他为群牧判官。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得与周敦颐相知,声誉日隆。</p>
嘉祐三年,王安石调为度支判官。王安石进京述职,写了长达万言的《上皇帝言事书》,系统地提出了他的变法主张。在此次上疏中,王安石总结了自己多年的地方官经历,指出国家积弱积贫的现实:经济困窘、社会风气败坏、国防安全堪忧,认为症结的根源在于为政者不懂得法度,解决的根本途径在于效法古圣先贤之道、改革制度,进而提出了自己的人才政策和方案的基本设想,建议朝廷改革取士、重视人才。</p>
王安石主张对宋初以来的法度进行全盘改革,革除存在的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并以晋武帝司马炎、唐玄宗李隆基等人只图安逸,不求改革,终至覆灭的事实为例,要求立即实现法度的变革。但是宋仁宗并没有采纳王安石的变法主张。</p>
此后,朝廷多次委任王安石以馆阁之职,他都固辞不就。士大夫们以为王安石是无意功名,不求仕途,遗憾无缘结识。朝廷屡次想委以重任,都担心王安石不愿出仕。朝廷任命王安石与人同修《起居注》,王安石辞谢多次才接受。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知制诰,审查京城刑狱案件,朝中士大夫都引为盛事。</p>
王安石在京任职期间,朝廷规定舍人院不得申请删改诏书文字,王安石认为立法不该</p>
如此,据理力争,因此得罪了王公大臣。嘉祐八年,王安石因母亲病逝,于是辞官回江宁守丧。赵曙在位时,也屡次征召王安石赴京任职,他以服母丧和有病为由,拒绝入朝。</p>
安石的父亲王益都,虽然官至员外郎,却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他很虚心和韩、吕二族结交,韩绛和弟弟韩维,与吕公著都很喜欢王安石,广为赞扬。韩维曾经是赵顼的记室,每到讲诵经说,他都有独具见解,必说这是故友王安石新近的解释,并非韩维所能发明。赵顼因此记忆在心,升任韩维为右庶子。韩维举荐王安石代替自己。虽然最终没有落实,但是对于赵顼来说,已是大名贯耳。因此赵顼即位,就召令王安石进京。</p>
王安石依然高卧不就,赵顼再想征召,于是对语近臣说道:“王安石经历过先帝已朝,屡召不来,廷很多人说他不恭。今日他又不来,莫非果真有病,或者是有意要求?”曾公亮答道:“王安石是一真辅相才,断不至有欺罔等情。”</p>
赵顼方才点头,有一人出班奏道:“臣曾经和王安石同领群牧 但是觉得他刚愎自用,所为迂阔。如果重用他,必乱朝政。”赵顼一看,却是新任参知政事吴奎。赵顼怫然不悦地说道:“你说的太过分了。”吴奎又说道:“臣知而不言,是转负陛下的恩遇。”赵顼默然不语。退朝后,赵顼颁诏起用王安石,命他为江宁府知府。王安石这次总算接受,没有推辞,当即赶去赴任。</p>
曾公亮也力荐王安石,说他足胜大任。他除了欣赏王安石之外,却另有一段隐情:他与韩琦同为宰相,但是资望远不及韩琦。所有国家大事,都由韩琦一人独断,自己形同虚设。所以他于心不甘,想援用王安石,排间韩琦。可巧赵顼也中意王安石,也因喊琦已经执政三朝,遇事有些专擅,未免有些芥蒂。</p>
学士邵元,中丞王陶,本是赵顼的旧臣,又从中诋毁韩琦。韩琦内外受到排挤,只得上书辞去宰相之职。赵顼得到韩琦的辞职书,一时不好准奏,只得下诏挽留。等到赵曙已安葬于永厚陵,庙谥等一切事情,都已办妥,韩琦请求解职。赵顼没有批复回答,一面却召入王安石,命为翰林学士。</p>
韩琦已看出赵顼的意思,索性接连上奏章,请求退休,每隔一日就呈上一本章。果然不久后,赵顼诏旨下来,加授韩琦司徒兼侍中,出任武胜军节度使,兼判相州。韩琦奉旨辞别,赵顼流泪道:“侍中一定想离去,朕不得已同意。但卿之后,何人可任国事?”</p>
</p>
韩琦答道:“陛下圣鉴,当必有人。”赵顼道:“王安石何如?”韩琦复道:“王安石为翰林学士,学问有余。如果进而当辅弼之臣,似乎器量不足。”赵顼不答,韩琦当即告辞而去。不久,吴奎也出知青州,次年病死。吴奎字长文,潍州北海人。他的记忆力强,,博览群书。通过《五经》科贡举考试,官至大理寺丞,,监管京东排岸司的工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