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存勖得到叛军扯诏,首战失利的报告后,勃然震怒。他仿佛在替史彦琼背书一样,对自己生活战斗过多年的旧都,发下凶狠的诅咒道:“等到攻破魏州的那一天,里边一个活人都不能留!”然后,李存勖下令各镇加派兵马,支援李绍荣。</p>
八天后,得到各镇增援的李绍荣,再次率军进至魏州城下,开始攻城。但因为李绍荣没有帅才,指挥笨拙,而且威信也不够,整个攻城战打得非常糟糕。二月二十三日,裨将杨重霸率数百敢死队成功地爬上了城头,已是胜利在望。但是竟然没有一支后续部队,跟上来扩大战果。皇甫晖等抓紧时机,猛烈反击,杨重霸与数百战士全部阵亡,攻城再次受挫。</p>
这次规模不大,但是很难看的败仗狠打了李绍荣的脸,使他以往善战的名声扫地。此时各地呼应魏州叛乱,大大小小兵变、暴动越来越多,如果不能尽快把这只出头鸟打掉,局势可能失控。</p>
此时的都城洛阳并不缺少戍卫的禁军,但国库中缺少给军队发饷用的钱粮,军心浮动的厉害。忧心忡忡的李存勖连续派使节西上,催促李继岌赶快带着伐蜀之师,以及从蜀缴获的金帛回来,以解燃</p>
眉之急。但他得到的回报,却是康延孝造反了,伐蜀之师一时回不来!</p>
这下李存勖真的急了:如果不能用蜀地的钱粮来稳定军心,那就要马上干掉魏州的叛军,杀一儆百,阻止其余的军队再生二心。可是,这个李绍荣怎么专门在关键时候掉链子?打个魏州都久攻不克,看来得换人!</p>
李存勖召群臣商议,准备亲征魏州。但此言一出,两个宰相豆卢革、韦说和两个枢密使李绍宏、张居翰都表示反对。他们认为,京师洛阳是天下根本,在此四方不安之际,天子如果轻易离开洛阳,潜在的危险难以估量。</p>
李存勖解释说:“不是我喜欢亲征,而是当朝诸将之中找不到合适人。”然而,宰相和枢密使们却不这么认为。身处帝国核心的这四位重臣中,宰相豆卢革、韦说都是凭士族门第升到高位的平庸之辈,平日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没什么远见卓识。</p>
枢密使张居翰是与张承业同辈的唐末老宦官,秉性良善,谨慎小心,因为奉行多叩头、少说话的仕宦原则,被郭崇韬推荐做自己的陪衬。四人中真正有野心,好表现的只有枢密使李绍宏。因此,四人的意见实际是李绍宏在私下串连定了调,其他三人唯唯附和。</p>
当时与李绍宏交情不错的高级将领主要有两人:一个是行贿与拍马功夫精湛的李绍钦,另一个是早年曾经对他有恩的李嗣源。李绍钦是已经被皇帝否定过的人选,不提也罢。但身经百战,建下无数战功的老将李嗣源不就在洛阳吗?怎么能说没人?</p>
于是,宰相和枢密使一起推荐道:“番汉马步总管李嗣源,身为陛下的宗室之臣。创业以来,历经百战,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威名震动夷夏!在臣等看来,如果让他挂帅出征,邺都的小寇必能轻松摆平。”</p>
听到李嗣源的名字,李存勖迟疑了,这个人现在还能不能用,他心里真是没有底。从能力上讲,李嗣源肯定没问题,但问题是:他可靠吗?不久前,帝国仅有的三个免死铁券获得者中,两个相继被诛杀满门,是个人都会联想到:是不是该轮到剩下那一个了?李存勖也不放心,特别派负责监视李嗣源在京一举一动的朱守殷去探探口风。</p>
朱守殷于是在私下与李嗣源会面,装作好心的建议道:“令公您功高震主,留在洛阳恐怕不安全,要不向皇上申请回镇州,离开这个是非之地?”李嗣源是明白人,知道如果这个时候请求回成德,正好让李存勖觉得自己害怕了,有了二心。那样做是活腻味了,自己挖坑往里跳!当然,就这样留在洛阳也不安全,但至少是两个坏选项中,相对没有坏到极点的一个。</p>
李嗣源无奈叹道:“我一颗赤心,不曾愧对天地!至于将来是福是祸,那都是命里注定,又怎么可能避得开?”从李嗣源这番话看来,他不像是一个会造反的人。</p>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