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都市言情>往生记> 一百五十七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一百五十七(1 / 2)

往生记 我我鱼 更新时间 2021-08-20

 释疑:好运100兄之言若有悲观矣,其实在技术世界华人站在顶峰的比例绝对很大。其它我不熟,光it的,王安就不说了,那是老一辈的掌门。张忠谋,做了十几二十年的德仪高管,成了台湾半导体教父。虞有澄,众所周知,英特尔的功臣。英特尔公司内部的华人工程师更是数不胜数,做过处理器研制组长多的是。至于ib谭崇仁、许峰雄,也是大大有名。陈世卿,超级计算机的王者。国内的也很多,但是大家估计都很熟悉,就不说了。

由于本书是基于中国人的视角,因此找点华人当主配角还是可以理解的吧。至于bbs上面粗话连篇那还是客气,老外的素质其实也没多高,我还没说的东西总是占据bbs最高点击呢。

至于配机器,明天再说吧,呵呵。

~~~~~~~

计算机加入网络其实很早就在美国出现了,其目的并不是人们所想当然的什么军事用途之类(当然,肯定会包含这一用途),而是纯粹的出于无奈。

早期的计算机算是“贵重”的代名词,当真是又贵又重,提供的计算能力有限,只能安置在计算中心之类的专门地点。

但是社会发展衍生出的计算需求又得不到满足,只能取一个折衷法,即将计算机单独放置,利用美国那已经非常之发达的公用电话网络共享之。

比如比尔大门的母校湖滨中学就曾经由那些家长团出资,从远在40公里外的机房拉了一根线,设了一个终端,为学生们提供计算机的学习,据称当时可是每小时40美元(由此看来湖滨中学还是个贵族学校,残念……)。

这只是单台计算机为那些终端们提供多余的计算能力和资源共享,从广义上讲已然有了一点网络的意思。随着计算机的增多,机器之间的通讯需求自然而然的就提上了台面,为了更好更快的连接,人们建立了分层通讯体系和相应的网络通讯协议,于是真正意义上的以资源共享为目的的计算机网络就诞生了。

但是这最早的网络受限于电话网,一旦某处断路,整个网络就得瘫痪,为了得到高可靠性,只能牺牲速度,这也是因特网前身——阿帕网的由来,即分组交换技术。

只是发展到这个时候,计算机依然是个稀罕玩意,只有研究机构、军队、大学才能拥有,因此最早阿帕网就是建立在这些地点之间,能接触到的只有相关人员,直到83年公开。

而徐志行即是最早接触这个新鲜东西的人之一,公费留学的他已经在美国三年了,在麻省主攻经济管理,却无可救药的迷上了计算机技术。

当然这种痴迷并不是所谓的勤奋钻研,一通百通,硬件软件看了三天书就那啥的。徐志行的痴迷只是建立在现在这个对计算技术需求强烈的社会基础上的,他敏锐感觉出了这东西会对日后产生何种巨大的影响,时常想象技术发展到一定地步将会产生怎样的应用。

正好此时大学中也开始流行网络,麻省和斯坦福的校园网都是接入互联网的,pc的大降价也让这些学生们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

那些黑客们将原先运行于苹果二代上面的bbs移植到了pc平台上,一时间这类校园bbs成了最热闹的信息交流所在。徐志行也将自己的心得体会发了上去,没想到反响还特别强烈。

那时候徐志行还在半工半读,上bbs的时候常在深夜,谁知道这天晚上在看留言的时候却发现了有个陌生的家伙居然邀他见面。

徐志行理所当然的认为这家伙肯定是斯坦福的中国留学生,倒也没推辞,只是约好了时间地点,就下了。

这才有了中餐馆一见。

长久听了徐志行问话,索性装傻:“对,我刚刚来,在bbs上面看了你的大作,十分的佩服,而且id又是拼音,看来就是个大师哥,呵呵。”

徐志行一笑:“哪里哪里,那不过是闹着玩的。”

两人用中文交谈,把个汤姆森撂在一边,还好汤姆森比较沉得住气,没动声色。

聊了一会,长久才惊讶的发现徐志行不是计算机科班出身,居然是个学管理的,八竿子打不到一处。

“徐师哥你还真强,学经济的居然对计算机还这么熟,放在国内也是栋梁啊。”长久这句话倒是发自肺腑,自己要是也懂管理,那也不至于落到这步田地。

徐志行微笑着摆手:“我这是半吊子,鸭子熟了就两片嘴还硬,让我吹可以,真正动手是不行的。”

“动手的人多得是,缺的就是有这种眼光的管理者。”长久深有感慨,“我就是个做技术的,所以你说的那些东西我觉得可以实现,所以才想找你。”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