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部尚书包拯上前说道。</p>
“朕不是骄傲之君,亦不是好战之君,朕之所以发动战争就是为了消灭战争,而只有大陆一统,百姓们才能迎来永久的和平,古语有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忘战必衰。众卿的担心朕都懂,也能理解,卿们但请放心,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的话,朕是不会轻易发动战争的!”</p>
赵昕一字一句的说道。</p>
文彦博出言道:“官家!眼下大宋人困马疲,国力空虚,臣认为应该早点将如何治理夏国的政策定下来,如此一来,才能起到与民休养生息,恢复国力。”</p>
赵昕又道:“刚才范尚书之言,想必在场的列位臣工都听了,从党项众部落之中再选出一个部落来扶持,以夷制夷,难保不会重蹈前车之鉴,古语有言:不谋一世者,不足谋万世,所以朕是不会在用前朝错误的政策来治理下过的!”</p>
韩琦出言道:“官家既然有此意,臣以为应该将夏国百姓迁移一半到内地来,再从内地迁移一些百姓到夏国,如此一来,党项部族和我汉族混合同居,待时间一长,党项部落必将被同化,到那时就不分彼此了!”</p>
韩琦的方法确实是历史上中原王朝对待游牧民族而采取的措施,但效果并不明显,牧民迁移到内地,需要重新去学习耕田,农民迁移到夏国,需要重新去学习放牧,耗时耗力,而且牧民和农民生活习性不同,必然生出嫌隙,到时候边疆不但不会安稳反而会生乱。</p>
赵昕回道:“朕来之前已经准许主动归降与我大宋的党项部落自治,但是有前提条件的,那就是各部落之间不得相互攻伐,相互吞并,如此一来,谁都不会坐大,也就更利于我大宋朝管辖!此为其一,其二,此次出征损失十余万将士,军队的编制要始终保持完整,所以朕会从夏国境内招募六万士卒,补充到军队中,士兵们的待遇同汉军是一样的,留着党项各部落的青壮放之不用,是一种莫大的损失,朕是断然不会如此的!”</p>
礼部尚书富弼出言道:“官家!辽使先前会见臣,说我朝每年的岁赐对辽国很是重要,辽国皇帝希望我朝能恢复岁赐,但他们只要求恢复到檀渊之盟规定的条约即可!”</p>
“恢复岁赐不是不可以,但是辽国必须出同等的条件才行,我朝给岁赐,辽国给战马,两国既然盟约为兄弟,礼尚往来才是正理!不是吗?”</p>
赵昕想了一下才说道,眼下还不是能够把辽国给得罪死的,若此时辽国进攻,宋朝不会败,但也胜不了。</p>
庞籍出言道:“官家!如我朝提出对等要求,臣怕会恼了辽国,到时辽国来攻,岂不是又要劳民伤财!”</p>
赵昕笑道:“关于岁赐的事情,朕突然想起前几日!翰林侍中苏洵给朕写了一篇《六国论》,朕以为很是不错,便背了了下来,今日朕就给诸位背上一背吧!”</p>
官家忽然要背书,众臣都不知道官家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苏洵得宠,在场的文武大臣都知道,不但苏洵得宠,他的两个儿子也很是得宠,去年科举,官家力排众议点了苏轼为状元,苏辙为榜眼,可是让苏家一夜间晋升为大宋的顶级豪门。</p>
赵昕清了一下嗓子方才背道:“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p>
.....</p>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