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隋唐时,依旧还有东汉、魏晋时期的察举遗风,推荐人和被推荐人,利益相关,几乎形同于人身依附的关系。</p>
就比如那三国的时候,袁绍到了河北,立即无数人前去投奔,这是因为他们袁家四世三公,袁绍的祖上在位的时候,推荐了不少人,而这些被推荐做官的人,便奉袁家为恩主,恩主有事,自是倒履相从。</p>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三天便过去了。</p>
一封封德彝举荐的奏报,早已经过了门下省、中书省,最终,送入太极宫中。</p>
一般的国家大事,都是由门下和中枢的宰相、侍郎、舍人们参议之后,而后送到宫中请皇帝参详的,只是这举荐的奏疏,却往往不需宰相和侍郎们决定,只是直接送皇帝过目。毕竟这关系到了人才的选用,是当今皇帝最看的事。</p>
李世民登基不久之后,早已昭告天下,一方面沿用科举取士,可这时的科举,毕竟还很草率,不够规范。</p>
因而,为了挑选人才,便责令天下的文武官员,推举人才。</p>
天下初定,是到了下马治天下的时候了,大唐有的是功勋骁将,唯独文治之臣,却还有欠缺,毕竟天下大乱了数百年,有才华的人更倾向于马上获取功名。</p>
李世民每日最大的事,便是先看推举的奏疏,而后再决定国家大事。</p>
有了人才,方可事半功倍。</p>
此时李世民穿着一件寻常的衣服,至两仪殿,跪坐于御案之后,在这里等候的,乃是李恪的死对头吏部尚书长孙无忌。</p>
长孙无忌是长孙皇后的兄弟,也是李世民夺取天下的大功臣,最受李世民青睐。</p>
此刻......看着长孙无忌亲自送来的一沓推举奏疏,李世民不禁发出了感慨。</p>
“朕去年至登基以来,无不是兢兢业业,只是这些天来,愈发觉得,上马冲杀易,可坐在这御座上治理天下,却是难上加难,朕四处寻访人才,可那些蒙尘的明珠,想要发现,却也是困难的事。”</p>
长孙无忌微笑道:“臣倒是有一件喜事,想要向陛下禀奏。”</p>
“喜事?”李世民不解的看着长孙无忌。</p>
“启禀陛下,左仆射向陛下举荐了一个人才…”长孙无忌微笑道。</p>
“不容易啊!封德彝那个老顽固居然也会向朕举荐人才,但这至多算怪事,辅机为何说是喜事?”李世民依然疑惑道。</p>
“因为封老大人举荐之人有管仲、乐毅之才!”长孙无忌语不惊人死不休。</p>
“什么?管仲、乐毅之才!”李世民一把抢过奏疏。</p>
这奏疏后头,夹带的乃是马周的文章。</p>
“自古以来,国之兴亡不由蓄积多少,唯在百姓苦乐......”</p>
“臣恐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