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科幻灵异>龙啸大明> 第一九九章 登基建国(一)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一九九章 登基建国(一)(2 / 2)

龙啸大明 木林森444 更新时间 2021-07-24

其实南京皇宫的大部份建筑基本都保存完好,而现在商毅的后宫人数并不算多,孑女也都没有成年,因此地方是完全足够的。没有必要立刻修缮。</p>

不过虽然商毅这一次只是打算称帝,并不想对制度、体糸进行大动,但毕竟正式称帝了,还是有许多事情绕不开,必须马制定下来。</p>

遇到的第一个真正的问题就是,商毅和后宫的嫔妃们搬进皇宫之后,皇宫里的人手就不够了,无论是太监还是宫女,都远远不够。</p>

虽然在后世留传,明朝北京皇宫的太监的数量达到十万人,这个数字明显夸张,因为北京皇宫的规模再大,容纳下十万太监,也会人满为患,但这也说明,明朝的太监是一个何等庞大的数字。而到了清朝,吸取了明朝太监专权的教训,不仅限禁了太监的权力,而且也限制了太监的人数。终清一朝,太监的人数始终保持在三千人左右。</p>

而南京皇宫和北京皇宫规模差不多,但现在里面只有太监一百五十七人,宫女四十二名,如果是平时维护皇宫,打扫一下清洁卫生,到是可以,但商毅等人正式入住以后,这么一点人手就肯定不够了。</p>

因此就在商毅搬进皇宫的第一天,原来留守皇宫的太监,也是在崇祯、弘光两朝都出任过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王德化,和原明朝的南京镇守太监韩赞周就一起向商毅建议,扩大皇宫太监的人数,另外还要广选秀女,充作宫娥釆女,以补充皇宫中的需用。</p>

其实商毅决定称帝之后,皇宫里的太监们也着实高兴了一把。因为这一群太监基都是从弘光时代留下来的,虽然说在弘光时代,太监的权势己大大削弱,但毕竟近三百年积累下来的余威犹在,因此众大臣们对太监也还都敬畏三分,不敢轻易得罪他们,但经过了被清军占领和中华军又收复南京之后,皇宫被封,而商毅称王之后,也沒有住进皇宫,更没有用太监,太监也就成了皇宫里的清洁工,什么权势都没有了。这也让这些太监们有些不适应,到不是说太监们都想专权,而且从权力的顶峰跌落之后,绝大多数人心里都会有失落感。</p>

王徳化和韩赞周都是当了几十年太监的老油子,也知道太监的权势实际是依附于皇权的,离开了皇帝,太监也就什么也不是了。因此两人心里都十分清楚,只有等商毅正式称帝之后,太监才有重新崛起的机会。一但商毅称帝,入住进皇宫,那么就必然会启用太监,而自己这帮人也就成为和商毅最贴近的近侍內臣,自然也就水涨船高,昔日的权势,也就会重新回到手里。而现在终于是等到机会了。</p>

同时两人还以明朝的太监制度为基础,制订了一份暂行的太监官职等级责权管理制度。</p>

明朝的太监制度发展到了中国古代的顶峰,己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善的等级、责任、管理制度,一方面可以充当皇帝的左膀右臂,监视、牵制大臣,另一方面也不会对皇权造成威胁,收放自如。因此终明一朝,无论多有权势的太监,那怕是号称九千岁的魏忠贤,在皇权面前,几乎都不堪一击,只要皇帝一句话,多大的权势都会烟飞灰散。无论后世怎样评说眀朝的太监专权误国,但就制度来说,明朝的太监制度确实相当完善了。</p>

明朝的太监制度一共分为中央和地方两个部份,在中央也就是皇宫里,设有二十四个部门,管理皇宫里的各种大小事务,另外还掌管着东、西厂和锦衣卫系统。而在重要的地方又设有地方镇守太监、留守守备太监。同时南京、苏州、杭州三地织造局,广东、福建、浙江三省市舶司,各地国家仓库,甚致是矿物也归太监主管。</p>

当然在明朝灭亡之后,也有不少人对明朝的制度进行反思,认为太监的权力过重,干涉政务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点原因,因此弘光朝廷,包括后来的几个南明朝廷之中,太监权力都被大大削弱,基本无法干涉政务。而且在商毅称王之后,也没有使用太监,这也说明商毅对待太监的态度,还是非常谨慎的。</p>

王徳化和韩赞周也都是人精,在没有弄明白商毅对待太监的俱体态度的时候,也不敢表示得过于出格,因此制定的太监制度也只是尽限于针对皇宫里面的人员需要,对付责厂卫、以及舍理外地的镇守太监、留守守备太监什么的都一字不提,同时将明朝的二十四个部门简化成十六个部门,太监的人数也限制在一千人之内,甚致还主要建议,要求规定太监不得干涉朝政的制度。</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