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生洞?”</p>
叶鹰瞪大眼睛,重复了一遍,若有所思。</p>
不错,众生洞,芸芸众生,的确微缩在这区区一洞之内。</p>
洞中所刻万物万类的形相,多至不可胜计,全部神采飞扬,栩栩如生,意态飞舞。</p>
最神奇的是,那么多的雕刻,如恒河之沙,包罗万有,无量多数,却不论大高低,看上去一个个都是空灵独立,各具其位,毫不显出混杂拥塞之象。</p>
忽见下方有一段经文,字迹不大,也不是十分清晰,忙走近洞壁,举目仔细观看。</p>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p>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p>
“众生众生者,如来非众生,是名众生。”</p>
……</p>
“什么乱七八糟,翻来覆去的,到底是,还是不是众生啊?不知所云,不知所云。”</p>
叶鹰如坠云里雾里,看了半晌,悻悻地道。</p>
石壁很光滑,左边有一偈语,</p>
“身是菩提树,</p>
心如明镜台,</p>
时时勤拂拭,</p>
勿使惹尘埃。”</p>
右边有一偈语,</p>
“菩提本无树,</p>
明镜亦非台,</p>
本来无一物,</p>
何处惹尘埃。”</p>
……</p>
“嘿嘿!”</p>
叶鹰笑逐颜开,这两个偈流传很广,分别由神秀和慧能所做,他自然听过,虽都只是花边语,均没有见性,却也从某一方面道出了修炼的方法。</p>
神秀偈修行是以“渐悟”之法,即循序渐进之法修行,时时拂拭。</p>
慧能偈修行是以“顿悟”之法,即不分阶段,顿速觉悟,进而得道。</p>
万事万物,生长收藏,也有顿渐之别,譬如花草果木,是渐熟而成,并非顿然而长的。</p>
譬如制造兵刃衣服,炼丹,是渐渐制成,并非顿然而成的。</p>
又譬如修士修习玄功剑法,也是惭惭学成,并非顿然而得。</p>
可是又不尽然如此,</p>
譬如明镜,顿时显现一切有无的色像;</p>
又譬如日月,顿时照见一切色像。</p>
又譬如识海中的妄想念头,上天入地,往来古今,一切法相,顿时显现。</p>
……</p>
这两偈子大多数修士都知晓,尤其是慧能偈子,几乎无人不知,可知道其内涵者,屈指可数。</p>
许多修士喜欢大话,一讲到修行,悟道时,就提六祖慧能的这首偈子,摇头晃脑的,好像自己就是六祖似的。</p>
其实,一定不要忽视六祖的师兄神秀那首偈子,那首偈子才是真讲实际修行的功夫。</p>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p>
这正是修行的境界,平实用功,随时拿把扫把,把自己的内心扫干净,纤尘不染,这是真修行。</p>
做到这步功夫以后,再进一步,可以谈到六祖的那首偈子,把心如明镜的境界还要打破,就是“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更深的境界,这是智慧成就的境界。</p>
六祖慧能目不识丁而著《坛经》,成禅宗祖师,根器之利,万年罕见。</p>
可寻常亿万修士,有几人能有此根器?能够直指人心,见性而成佛悟道?</p>
寻常修士人没有此大根器,大福缘,修行远远未达到此境界,就直接讲出什么“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撒谎,这是害人,犯大妄语戒,罪过非常大,万万不可。</p>
……</p>
这两偈语虽未见性,却都有大智慧,对于寻常修士而言,领悟不到,只做修行法门的参考。</p>
修士修炼,无论性功还是命功,也没有超脱此两种修行法门。</p>
而顿渐其实并不可分,顿中有渐,渐中有顿,两者须结合,方能成就大道。</p>
就是六祖惠能本人,也一再强调“法无顿渐,人有利钝,故名顿渐”,“法即无顿渐,迷悟有迟疾。”认为顿渐只是假名。</p>
只是这种顿渐合一的境界,又有几人能达到?通常修士修行,仍有顿渐之别。</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