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先反应过来的,当属孔颖达。
毕竟他一直坐在看台上,早就知道李泰是何时动笔何时停笔,心中对这个答案早有准备。
例行公事的询问,不过是给看台下众多文人一个交待而已。
而且话说回来,提前做两首与三首有区别吗?
没有区别啊!
是以,孔颖达很是淡然道:“不知第三首,是何诗词啊?”
第三首。
当然是水调歌头啊。
李泰刚要回答,却突然回想起了一件事情。
前面那首《望月怀远》,他们可是恬不知耻的说‘八人共作’啊。
若非如此,自己也不会怒急攻心,跳出来被大兄给呼了巴掌。
这次换成《水调歌头》,他们还有脸说‘百人共作’吗?
有仇当场报的李泰,当即大叫道:“大兄,要不你再教他们一次水调歌头吧。”
“水调歌头?”孔颖达眉头微皱,疑惑道:“词牌名?这是一首新词吗?”
“当然,这是千古名篇。”
李泰很是自豪的一点头,看向李承乾又急冲冲道:“大兄......”
李承乾微笑打断:“滚......”
“咳咳。”
就在这时,两声明显有些做作的咳嗽声传来。
众人循声望去,顿时俯首:“参见陛下。”
李世民矜持的笑了笑,朝着李泰递了一个鼓励的眼神,又转头看向李承乾道:“刚才朕离得远,未曾看清吾儿是如何教学,不如......”
虽然李世民话没说全,但其意思却是显而易见。
就是让李承乾再教一次众人作诗。
中秋诗会的三首诗词,早在好几日前他就在宫庄里听过,没想到今夜竟然还有人认为这是他们作的诗,甚至还说出了‘八人共作’的话来,李世民显然接受不了。
这是朕儿子的文采,尔等也配?
似是想到了某些伤心往事,李世民又略带唏嘘的加了一句。
“吾儿教学,吾亲自执笔,也是这中秋诗会的一段佳话。”
对此,李承乾只能继续微笑,拱手道:“孩儿领旨。”
毕竟话到了这一步,他也没有了拒绝的余地。
皇帝都要亲自执笔为你写诗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当然了,这种情况也不算少见。
李世民一直以来就是这种为所欲为的习惯,某些宴会上高兴了亲自下场舞上一段也是常有的事。
就如此......
李承乾教学,李世民执笔,李泰研墨。
一句句诗词,从众多文人的嘴里传出。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空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随着这首词的逐渐完整,数千人的会场几近落针可闻。
震撼!
惊讶!
几乎没有人,能够直视这首词。
后世都听过一句话,叫做唐诗、宋词。
这不代表唐朝就重视诗,不重视词,实际上反而恰恰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