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交战打得如火如荼的时候,欧洲战场的战事也如同裂变反应般扩大,一个又一个国家被卷入战火之中,一个又一个地区响起了隆隆炮声。</p>
德国的动员效率一如即往的高,短短几天之内就动员起了一百五十万青年。不过他们并没有急着将那一百五十万青年送往战场,而是先对他们进行严格的训练。在演习中被李思明以一敌三狠狠地削了一轮之后,德国人已经意识到他们的传统战术早已落后,无法适应现代战争了,必须进行彻底的改革。他们花了好几个月的时间,初步完成了那几十万常备军的战术改革,至于这些刚动员起来的预备役,则需要重头开始训练,如果就这样把他们送上战场,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一场可怕的大屠杀。</p>
但法国人显然并没有意识到战术改革的重要性。向德国宣战后不久,他们便迫不及待地向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发动了排山倒海般的进攻。按法军总参谋部在战前做的作战计划,战争爆发后的第一时间,法国便要投入主力向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发动进攻,将德军赶出这一地区,把这片沦陷了四十年之久的国土夺回来。这一计划一旦成功,法国民众的爱国热情将空前地高涨,他们将会在气势上彻底压倒德军!</p>
数十万法军就这样雄纠纠气昂昂地杀向阿尔萨斯-洛林,向德军的防线发动猛烈进攻。</p>
德军毫不示弱,在总参谋长小毛奇一声令下,好几个集团军的庞大兵力浩浩荡荡地越过边境,按照《斯蒂芬计划》展开他们策划已久的战略行动。</p>
《斯蒂芬计划》是过去四十年里德军总参谋部呕心沥血制订的一份天才般的作战计划。这份作战计划的背景是有朝一日德国与法俄两国同时爆发战争,德国面临着欧陆两大强国的夹击。按照计划,德国在东线将采取守势,让俄国人把装备和训练都逊色于德军的部队白白消耗在徒劳地撞击德军的钢铁防线上,在西线则出动主力猛攻法国,迅速歼灭法军主力,拿下巴黎,迫使法国投降……整个计划制订得极为周密,几十年来每隔一段时间德军总参谋长都会根据实际情况对这份计划进行修改,但整体战略是不变的:西线全力猛攻,东线防守!</p>
战争刚一爆发,德军便出动了四个集团军,朝着法国猛冲过去。</p>
不过,法德边境大多是大部队难以通行的山区,德国想要进攻法国,只有一条路可选,那就是先干翻比利时。拿下了布鲁塞尔,出现在德军面前的将是一望无际的佛兰德大平原,这种地形对擅长大兵团运动战的德军来说是极其有利的。</p>
很不幸,比利时这个小国在战争开幕阶段就要被德国人拿来祭天了。</p>
此时的比利时仍然严守中立,不倒向任何一方……事实上不管他们倒向哪一方都不行,倒向德国,法国要收拾他们;倒向法国,德国会活活撕碎他们!没辙,只能中立。然而,中立也是需要实力的,像他们这种被两个大国夹在中间、战略位置极为重要的弹丸小国,根本就没有资格中立!</p>
巴伐利亚集团军率先出动,越过比利时边境,向比利时国土纵深推进。本来如果能先拿下荷兰,进攻比利时将会变得更加便利,但德国总参谋部不愿意这样干。一来,德国跟荷兰关系很好,向荷兰下手的话会让德国的形象变得极其糟糕;二来,德国考虑到战争爆发之后可能要面临英法的海上封锁,这个时候就需要严守中立的荷兰代为从外国运回德国急需的石油、橡胶等等重要资源了。说白了,他们留着荷兰只是为了留一个可以透透气的窗户,所以荷兰没事,比利时却要遭殃了。</p>
巴伐利亚王国那位倒霉的王储的病情现在都没见好转,自然别指望他能上阵打仗了。没辙,莱茵哈特只好代替他,率领巴伐利亚第6集团军,充当大军的前锋,开入比利时境内,直扑布鲁塞尔。</p>
他本人乘坐着一辆装甲车,跟随大部队一起向前推进。一块界碑被装甲车履带卷进去,辗进了地里,莱茵哈特倾听着履带辗碎石碑的声响,发出一声低沉的叹息:“现在我们越过了边境,就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了!”</p>
他的参谋长淡淡的说:“很快的。顶多几个星期,我们就将在巴黎的艾菲尔铁塔下举行阅兵仪式,然后凯旋……那时候恐怕还有很多士兵一枪都没开过。”</p>
莱茵哈特有些惊讶:“你就这么自信?”</p>
参谋长说:“我从来没有怀疑过帝国军队的战斗力。”</p>
莱茵哈特哑然失笑。</p>
李思明访问完德国回国后,他曾特意问过他对德国将领和高级参谋的看法,李思明的回答是:“都是一群沉浸在普法战争胜利的辉煌中不肯醒过来的老古董,能让人眼前一亮的真的很少……曼斯坦因算是最耀眼的新星,海因里希在防御方面的天赋也让人眼前一亮……哦,还有鲁登道夫,他的洞察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也让我印象深刻。”</p>
他把这话记在心里,回国接手王国的兵权之后马上开始挖人。曼斯坦因和海因里希已经被当成明日之星来培养,挖不动了,但是,非贵族出身的鲁登道夫却没有得到充份的重视……</p>
于是,这位让李思明印象深刻的高级参谋成了第6集团军的参谋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