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蕃国列居东南岛砦者,皆有义慕之心,可因蕃舶人宣布朕意,或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忽必烈的诏令
**************************************************************************************************
一切都在皆大欢喜中进行,但是姜明却是心里感到确实的太侥幸了,但是看着作为老政客陈宜中那高兴的模样,自己却又偏偏说不出来到底是哪里不妥当。总觉得自己像是在做梦一样,一切太简单了吧,要是这样的话,相信就算自己不穿越回来,南宋也不会灭亡了。
崖山之战还怎么可能打的起来呢?想不到杀了一个塔出,就能引起那么多的连锁反应,难道自己穿越回去的已经不是自己所在的那个时空,一切都已经变了。
但是现在已经不是想那么多的时间了。没有留蒲寿晟在台湾久留,甚至连去珠海暂时盘桓也没有说出口,就匆匆的将其送别,因为蒲寿晟又说了两个很重要的消息,然后一是为了尽可能不暴露蒲家兄弟的身份,二是自己这一方面也要更多的时间准备。所以蒲寿晟只是在岛上军营内留宿一晚,第二天一早就坐着来时的船返回泉州。
两个很重要的消息,第一个就是从察合台汗国和窝阔台汗国方面传出消息,现在是秋季,由于路途遥远,冬天也快来了,牧民们抓住这个机会在秋天里给牲口积膘,所以不利于长途兴兵,要等到明年才可以讨伐忽必烈,但是在这个期间,江南却是不妨事,要尽量的给忽必烈所谓的元朝造成更大的压力,迫使他还要向江南调兵,有些贵族言下之意,最好是江南能把那伯颜再调回江南去和大宋打仗,那样,他们的海都大汗更会觉得颠覆忽必烈的政权更为容易,出兵的心思会坚决一些,否则什么事情都不好说。
第二个消息则是一个好消息,忽必烈诏命造战船600艘,其中泉州负责200艘、福州200艘、漳州200艘。要的十分紧急,没有办法,蒲氏也只能从自己家族船队中挑选改装,现在基本上已经筹备完毕,就等漳州和福州的船只一起,择日押送往丽江浦交割。问姜明该如何处理。
姜明他们当时没有回答,送走蒲寿晟后,有限知道情况的几个人就陷入了狂热,午后回到珠海,马上就碰头开了一个小会,还是陈宜中、侯强、鸿儿他们几个参加。本来陈宜中是不想让鸿儿这个女流之辈参加的,但是刚提出来,就被姜明以鸿儿现在最清楚内陆情况为由留了下来,他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回事,这次和鸿儿的相遇,虽说是必然,但是从今以后就再也不想和她分开了。
吩咐好守卫在远处警戒之后,他们随即对于这次蒲寿晟的突然出现做出了商议,姜明才知道忽必烈任命蒲寿庚为福建行省中书左丞“镇抚濒海诸郡”。同时诏令:“诸蕃国列居东南岛砦者,皆有义慕之心,可因蕃舶人宣布朕意,或能来朝,朕将宠礼之,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意思就是让蒲寿庚加大招商的力度,正巧鸿儿赶到泉州言姜明现在琉球,蒲寿庚脱身不得,派别人又害怕没有分量,所以才让自己的哥哥随鸿儿一起乘家族商船,一路寻访而来。
正好赶到珠海附近时,遇见所派遣出装扮成打渔的斥候小船,要不是曾经在广州做知府时见过鸿儿,侯强看见来船走走停停,向岸上东张西望的,就险些引起一个误会,还以为元水军又尾随而来探听消息。一个措不及防,侯强就率领船队将其围住,准备大杀一场,谁知道没有遇见反抗,引上岸后,才看见鸿儿和一个胡人走了出来,那时间侯强也不知道该怎么处理,只得将船扣押起来,去通知钦差大人,谁知道姜明不在,陈宜中听说后就过来看看是怎么回事。
陈宜中虽然没有见过鸿儿,但是对于蒲寿晟却是毫不陌生。姜明也是现在惊讶的知道,蒲寿晟原来从咸淳七年就开始任广东梅州知州,为政颇为清廉。元军到福州时,因梅州武将失踪,蒲寿晟身为文官又无能为力,只好弃官隐居于泉州东郊法石乡。
提到蒲寿晟。陈宜中身为丞相怎么能不熟悉呢?不住口地夸奖其身为胡人。却熟悉汉族地历史、传说。擅长五言、七言、律诗、绝句等多种诗文词赋和书法。尤精于五言古诗和五言律诗。一副遇见同道中人地模样。
姜明知道陈宜中为了台湾建府政院地事情操心很多。也没有了闲情逸致去吟诗作赋。只是每天和诸多部族长老和现有文吏打交道。头发显得已经花白了许多。
几个人商议了很久。结合鸿儿带来地内陆情况。得出了一些结论。首先。从海都那边传过来地消息。应该是真地。蒙古人以放牧为生。嗜好肉食。一般打仗都是赶着牛羊群一起出发。一边放牧一边打仗。秋季一旦来临。草原上都是一片枯黄。这个时间打仗。不要说兵士们吃地肉食。就算是放牧地牛羊和马匹所要吃地草料。都将会是一个天文数字。因此说。从海都那里传来地这个消息。应该是有一定地根据。
姜明也想到过。要不是忽必烈这样汉化过地蒙古皇帝。换成其他人还真地不能让大宋覆灭。蒙古人这些逐水草而居地生活习性。以放牧为生地传统观念。注定了他们这些骑在马背上地蝗虫。攻击有季节性和范围性两种限制。而这两种限制制约了他们只能再草原上奔跑。烧杀掠夺。而不能够长久支持。不能够攻入中原腹地。至少是对于江南无可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