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晓辉和刘静没想过的是,在外企高工资的吸引之下,其实地方单位是感受到极大压力的。留不住人,说什么就都没有用了。就算政策直接把机会送到面前,没人上阵也是白搭。
杨念记得在上了高中之后,班上的有一些同学纷纷转学了。杨念不知道的是,那几年里成林二中(初中部)转学去其他区的学生更多。因为他们的父母都找到了当下更适合自己的工作机会,也决定去迎接不同的挑战,也同时把“人才流失”这个挑战留给了成林。
杨念一直到高中都在成林区可能也恰恰圆了杨念的篮球队梦。杨念很喜欢篮球,他不光喜欢打篮球,还喜欢和爸爸一起看NBA。看乔丹最后一场NBA常规赛的时候,看见杨晓辉眼中泛泪,杨念还不明白为什么。后来当他明白过来的时候,就像所有其他的事情一样,都已经太晚了。虽然当时杨念不懂,多年以后他还是会自豪地跟别人说起自己当年看过乔丹最后一场比赛的直播,而且他还记得乔丹最后一个罚球结束,全场冗长不断的掌声。就像是希望用这雷鸣的掌声把时间推回五六年前。真正开始崇拜球星,那都是杨念上大学以后的事了,科比是他的卧室壁纸,电脑桌面,更是他心里真正的人生导师。
杨念加入成林二中的篮球队都是初二下学期的事情了,那时候是因为他们班的体育老师刚好换成了校篮球队的刘敏老师,刘敏直接去找洪雁把这件事情给定下来了,并且跟洪雁说了,希望杨念在好好学习之外就多参加篮球队的训练,“在篮球队,杨念当过班长就可以当队长组织大家训练啊还可以鼓励大家好好学习,证明篮球学习可以两不误!”
刘敏特别清楚洪雁这样的班主任担心的是什么。篮球队队员的平均分,基本是在每个年级的最后一个梯队的。而且这些篮球队的男孩子也不参与班里任何的其他活动,都是“垫底”的学生。但是这都是以前的问题,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从让杨念这样的尖子生加入篮球队开始,杨念有身体条件并且喜欢篮球,成绩还好,也热心集体,只要刘敏管好球队的其他队员,这完全就是一个改变成林二中篮球队队员风貌的机会。
这样的事情在成林,比提高年级平均分1分更有价值。
初二下学期,杨念特别开心,他几乎是第一次有了朋友,他当时不知道,他在篮球队认识的刘波和绍伟跟他一直在一起打了八年的篮球。
刘波总是爱开玩笑说:“我们三个人绝对不能看上同一个女孩。”
“那要是不小心看上了呢?”绍伟故意问。
“那就不好意思了,让她错过我们三个吧。”刘波假装一脸遗憾的说道。
杨念这么敏感的人,当然是把这些开玩笑的没头没脑的话都听进去了。但是他仍然很开心。“我们能不说这么傻的事吗?”杨念把篮球扔给刘波,刘波接到球就跑到球场上说:“那你说怎么不傻?我们也可以单挑啊赢了的先追啊。这样不傻了吧?”
杨念和绍伟跑到场上,三个人玩闹的打起球来。
初三杨念第一次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这次篮球比赛参加的机会争取来是很不容易的,首先,篮球比赛都是在每个学年的下班学期举行,也就是说正好是在初三学生准备中考的时候,虽然成林二中的学生只要成绩差不多都可以直接升入成林一中也就是成林的高中,但是成林一中是要按照成绩分班的,所以中考也很重要。而且成绩太差也会没法在成林一中入学,那就只能去职业技术学校了。
幸运的是,成林二中和一中之间有保送制度,只要平均成绩保持在年级的前50,不仅可以保送成林一中,还可以保送成林一中的重点班。其实这样的制度也是为了保护学习好的学生,如果只是因为一次考试的紧张、发挥失常就彻底的影响了学生的信心,这在成林的教务领导看来,是完全没有必要的惩罚。
杨念和刘波是高分飞过前五十,绍伟压在了50名上,其他的初三队员的分数在杨念眼里都是惨不忍睹。这也并不意味着就完全没办法参加篮球赛,但是参赛场次是有限制的。这已经是很善解人意的规定了,如果在红羽中学,初三的学生基本没有机会参加任何的课余活动。
杨念初中就一米七五的个子虽然不算是最高的但是他从来不觉得个头是最重要的,他知道,乔丹也不是身体条件最好、个头最高的。
校际杯成林小组第二出线,四分之一决赛遇到的是南湾外国语附中初中部。南湾外国语的初中部是新成立的,杨念这一届是南湾外国语初中第一届学生。所以算是倾巢出动,为了给球队打起,南外光啦啦队就来了15个人,锣鼓喧天说的就是他们。
南外和成林二中这一场四分之一决赛在初中生篮球赛里也算是精彩的一场比赛,最后两支队伍仅差5分,南外以微弱差距惜败止步于四分之一决赛。
如果惜败的是成林二中,估计杨念一个月都缓不过来,但是南外是轻装上阵,他们学校第一届学生做什么都是无所畏惧的,这都是南外老师的功劳。这大概就是最好的老师的样子,把所有的压力都给自己,所有的勇气都给学生。
南湾外国语初中部带队的老师是陈晓光,这也是他第一次带队比赛,他那年24岁。陈晓光跑过来找到亲自带队的成林二中教务处主任沈光华和体育带队老师刘敏。“成林二中的老师们!”
陈晓光追上两位带队老师,“成林的老师稍等,你们好,我叫陈晓光,我是南外这次的带队老师,我们想跟你们的篮球队认识一下,暑假打打练习赛。”
南湾外国语的情况,成林的老师也是清楚的,新学校,人少,学生训练确实有困难,打来打去就是跟自己的同学打,连高中部都没有,想做一些挑战赛也很困难。
“当然可以啊,陈老师啊,你好你好,我是成林二中教务处沈光华,这是我们篮球队负责的老师刘敏。”沈光华看着这个年轻人,伸出右手,陈晓光一把握住沈光华的手,连忙道谢。沈光华当时都不好意思了。但是陈晓光知道,教务处老师能答应的事情,肯定是稳了。
陈晓光高兴得不得了,“那好,太感谢沈老师的支持,我到时候给你们打电话联系?刘老师你的分机号是多少?”
“陈老师不要客气,南湾和成林这么近我们本来就应该互相认识,让学生打打友谊赛,这对学生也好。听说你们南外可是有室内游泳馆的,到时候我们成林要和你们比一场游泳,可是要用你们的场馆哦。”刘敏这么一说,陈晓光更高兴了:“没问题啊!到时候就是等你们一句话啊,随时来。我们虽然有场馆,但是人员太不足了,根本没有人手组织比赛。”
“沈主任,您看,我们明年这个游泳比赛肯定是可以加上一个友谊赛了吧!”
“哦是沈主任啊,不好意思我不知道。谢谢沈主任能支持我们体育比赛!”陈晓光这下是又高兴,又兴奋。他完全没想到教务处主任竟然能带队出来比赛,还能支持篮球。这和南外的教务主任可是完全不同。
成林和南外毕竟是不能比。南湾外国语中学是初高中一体的中学。有高中部,就说明这个学校的领导班子是要肩负起带学生高考的重任的。这和成林二中这样一个单纯的初中有截然不同的工作重点。
在这个发展阶段,南湾外国语更看重的自然是学习。虽然现在全市以南湾和成林试点推广素质教育,但是南外是新学校,学习一定是重点。如果成绩好,文体出色就是锦上添花。如果学校不出成绩,文体就连雪中送炭都做不到。
暑假转眼就到了,陈晓光邀请成林打友谊赛的事情当时绍伟也听到了,绍伟知道的事情,全世界也就知道了。于是绍伟就撺掇杨念去“提醒”刘敏。
“啊刘老师好”杨念站在体育办公室门口。
“进来。杨念啊,有什么事?考试完了还不回家等着在学校自习呢?”刘敏继续低头收拾他的抽屉。
“刘老师我来是想问您一下我们和南湾外国语的友谊赛的事情。”杨念也没有直接问什么时候打友谊赛。他怕刘敏已经忘了,或者陈晓光没有联系刘敏。
杨念多虑了,陈晓光为了这个友谊赛已经联系好了场地,申请了经费买水,而且给沈主任和刘敏都打过两三次电话确认了。
“啊,是啊这个事情本来是打算在你们返校拿成绩的时候跟你们说的,我们那个友谊赛一共是三场,”刘敏把一张纸递给杨念,“这个就是比赛的日期和时间,我们这个比赛呢鼓励全队去参加,但是呢必须是报了名才能去,所以你把这个拿回去跟队里同学确认一下有谁要去,我们好安排。虽然是假期也要对你们负责啊毕竟是学校的活动。”
杨念不知道,这样的校外活动,带队老师都是背着风险和责任的。男孩子活动还好一点,成林舞蹈队出去比赛,或者任何其他学校的舞蹈队比赛,跟团的教工老师就有六七个,一般都是借调医务室老师或者是图书馆、资料室的教工老师。女孩子多的队伍,一点问题都出不得。
“好嘞老师!订好我就给你拿回来,你等着我啊~”
“诶杨念,不用不用,你们自己商量好,拿成绩是下周一吧?下周一我也在,你下周一拿完成绩过来把名单给我就行。记得是三场比赛啊,三个名单。”说完刘敏继续收拾办公室。
“好的刘老师,谢谢刘老师。”
“谢谢刘老师!”门口偷听的有半个球队五六号人。然后大家高兴离开刘敏的办公室了。
刘敏其实心里是高兴的,他心里想的就是,还好初中不搞女排、女篮,这要是带女孩子出去打球磕磕碰碰受点伤,真不知道跟家长怎么交代,家长就算不介意,他自己心里也过不去,刘敏就是那种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自己新生孩子一样的老师。
在篮球队,杨念做任何事情都是抢着做。他抢着承担责任,因为他希望能促成球队的训练,他抢着要和队里成绩特别落后的同学一起自习,因为他希望大家可以一起比赛。毕竟一次校际杯篮球赛断断续续要打两个多月。杨念为了自己喜欢的事情,从来没有过半分的计较。他知道这付出的一切都是因为自己觉得值得。在篮球队让杨念学会更多地使用“我们”这个主语。
其实杨念初二刚到球队,也是会把很多的责任都刻意地放在自己身上,一个球没传好或者出手没有得分“我的我的”。当时刘敏就一直和全队强调:“大家训练当然要多多注意自己应该如何进步,但是这个队伍需要的是你们作为一个整体去练习配合,互相了解,当你们的习惯都能协调配合上的时候,你们才有进校际杯决赛的可能。好的队伍靠什么?”刘敏看着杨念说完最后一句话。
“技术!”杨念说。
“不对!”刘敏大声说。目光移向其他队员。
“靠配合!”邵阳说。
刘敏说:“对!靠配合。”刘敏接着说,“从现在开始,每个配合训练结束我都需要听到你们说,‘我们’应该怎么样,我不想再听到‘我’!有没有问题?”
“没有!”大家一同回答。
初中生的篮球队都会强调“靠配合”,这个道理怎么有的人都三四十岁了还不懂。
杨晓辉当了主任以后,他部门里来了好几个刚毕业的年轻人。这些人跟杨晓辉这一代是完全不同的。这一批年轻人是看到了成林的发展机会,才挤破头到了成林来,心里想的是要来大展拳脚的,出不了风头,争不了第一,这件事情宁愿不干。后来几十年的浮躁,雏形大概就在这里。
“中层领导是中流砥柱”这句话常年挂在成林开发区会议室里。有的话看起来空,其实在时代面前其实字字到位。
杨晓辉心里也不知道自己是应该铁腕管理,还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但是他知道,适合他们那一带人的那个组织架构和管理方法,必须要调整了。不然他们这个集体就会失去吸引力,而后便会失去活力。
外商带着先进的管理方法,量化考核,极强的组织凝聚力,和有魅力的企业故事,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已经逐渐超过了开发区的单位。
当时第一批技术移民国外的人,好几个都是杨晓辉的老同事,他们先到外企个工作,然后通过自己的努力晋升到外企的国外总部,带着全家出国,在总部工作几年之后,或者定岗在总部,或者空降回亚太区。要说是外企抢了开发区的人,也不是不行。可杨晓辉觉得,开发区是要经历些打击,才能迅速的调整,跟着时代一起成长。而且,无论在什么企业工作,只要是在云城,都是为了建设云城在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