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大唐春> 第二十九章上书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二十九章上书(1 / 2)

大唐春 英年早肥 更新时间 2019-08-10

 第二十九章上书

深夜,李府书房,烛光摇曳。(顶点小说手打小说)

书房外的不远处,几个小丫鬟面面相觑,不知道是不是该过去打扰,因为刚才设好了的浴汤这会子早就已经凉了,她们不知道是该去重新调制一份热的还是怎样。

再说了,夜色已深,她们也困了,但是主人都还没盥洗,她们怎能去睡?

因此,大家便只好一边相对打着哈欠,一边看着那边书房里通明的烛火,然后,大家便听见一阵朗朗的诵读声传来,抑扬顿挫的,文词儿听不太懂,但是一听就蛮有气势。

“……是故,边将乃军政合一,政以养军,军以护政,遂奋我大唐之威于域外,震夷狄之辈于四合,国人乃以此为千秋万世之业也。殊不知,此军政合一之体,正祸乱之始也。何也?孔子曰:吾恐季氏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如此地方权重,而中央武备空虚,以我大唐之教化泽被,万民望圣主如父母,且制度凛然,虽不易生变,然自来狼子野心之辈诛之不绝,乃权利诱人尔。且王莽未篡之时,亦以谦恭之臣为也,诚难辨其忠奸。但或使其一人得政,揽军政于一身,布久战习练之卒于河内,则制度不能治,礼仪不能改,军威不能慑,王命不能听,如此,则臣恐江山震动矣……”

“……臣李曦顿首万拜,恭请陛下收诸边镇之政,改以朝廷供养,如此,则边镇之兵,为我大唐之兵,非边镇之私卒,朝廷有令,则调动自如,非为一节度使制尔。又则,诸边镇之将,请无以常任,无以遥领,乃调遣之,制衡之,不使将有私令,令皆出于上,如此,则将无私兵,国有忠臣。……”

李曦手里捧着手稿,念得津津有味,倜傥自得,而一旁揉着手腕的武兰看着他这副得意的样子,却是不知不觉的就皱起了眉头。

这篇稿子是李曦想的,当然,李曦这位主簿大人的文采实在是不怎么样,有些地方他的意思虽然说到了,但话语却未免有些粗俗,因此这文中便有不少地方都是武兰为他润色修饰的,所以,李曦自己念了一遍之后,虽然臭屁的了不得,不过他也知道这不是自己的水平,因此便也时不时地笑着看看武兰,转而赞了她几句。

按照李曦的意思,这片文自然是要把最主要的力量放到渲染藩镇的危害上,而李曦虽然对历史没什么了解,但毕竟高中时候还是学过文史课程的,对于中国历史上比较出名的一些重大事件,也还都多多少少有些了解——想不了解也没办法,那时候要考试嘛,必须得背诵过去才能拿到高分,才能考上大学。

因此根据一些回忆,再加上自己的分析,在他看来藩镇最大的害处就是政事权力的下放,导致了边镇可以自给自足,这样一来就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生存体系,可以说到了眼下这个时候,其实藩镇已经具备了随时宣布独立反叛中央的全部基础了,所缺的,只是一个或者几个具备了野心想造反也敢造反的特殊人物而已。

而且,马克思他老人家教导过的,历史是由人民来创造的,只要是具备了充分的社会条件,那么总会有一些特殊的历史人物出现,来推动历史的进一步发展。无独有偶,中国古代也有句老话,叫做时势造英雄,所以,这个特殊人物,根本就不缺。甚至李曦还知道,兴许过不了几年,一个叫安禄山的大胖子就将开始隆而重之的登上历史舞台。

因此,在李曦看来,要想解决藩镇的问题,或者说,至少是先要遏制住藩镇的这种越来越独立的倾向,那么首先的第一步,就是要收回地方方镇的税赋之权,税赋仍由中央负责收取,方镇兵将的供给,也重新改由中央来负责,这样一来,方镇们就只能是国家的一支武装力量,而不至于成为一个可以随时割据自立的小势力。

但是很显然,武兰不太理解他这个想法,也或者说,像武兰这种生活在当下,正亲眼目睹着大唐王朝一步步走向繁盛,而且各地方镇也正捷报频传的人,根本就无法理解李曦这种从后世带来的,经过了无数人论证分析过的观点。

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此山中”,有些东西,并不是说因为你讲出来的是真知灼见,就会马上被人们所接受的。

在当下,大家都是正在看到和已经看到了朝廷在各地设置藩镇的好处,却压根儿还想不到这藩镇可能会带来的危害。

当然,任何时代总有清醒的人,大唐也不缺,别的不提,便是李曦他爹李服,也是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敏感的察觉到了藩镇在将来可能会带来的某些危害,只可惜,他的想法只来得及跟最亲近的几个人说,而且也还并没有能够形成更清晰的思路,人便已经去了。

不止是他,在眼下的大唐,李曦虽然不知道,但他能想象得到,能看出藩镇潜在危机的人虽然未必会多,但肯定有。只不过除非像李曦这样早就知道结果的人,否则便连那些最清醒的人,虽然也能看出藩镇坐大一事,有着潜在的危险,却连自己也未必会相信事情能糟糕到藩镇割据自立那一步。

没办法,这就是“只缘身在此山中”的局限性。

而且很显然,武兰作为一个闺阁女子,平日里虽然读书很多,对于这等军国大事,即便有些了解,却也只是限于一个人尽皆知的皮毛消息,因此,她却是连那一份清醒的思考都没有的,又怎么可能理解李曦的“危言耸听”呢。

不过幸好,不理解归不理解,她还是依照李曦的意思,圆满的完成了关于藩镇这一块儿的论述,至少这文笔和思路已经让李曦很满意了。至于武兰的迷惑与不解,眼下李曦也懒得解释,还是留到改天消闲了,大家一起躺到床上亲亲我我的再解释比较好。

写完了这一段,还有土地兼并的问题呢……

这个时候李曦扭过头来,正好看见书房外边的几盏灯笼,然后下意识的抬头看了一下月色,这才发现天已经很晚了,当下便冲武兰摆摆手,“兰儿,你去睡,不要等我了,接下来我自己写一段草稿,写一写这个土地兼并的问题,这个比藩镇更难解释啊,你先去睡,明天上午起来之后,你根据我的草稿再拟出来就是……”

武兰闻言一愣,然后她也看到外边的几盏灯笼,这才发现,原来不知不觉的,自己过来了可是有好大一阵子了,想必那浴汤早就已经冷了,不过当下她闻言却只是笑笑,起身来到外边跟那几个丫鬟吩咐了几句,便又走回来坐在书案前,道:“奴也不能帮相公什么,便只是帮你写几个字而已,莫非只许相公你冲冠一怒为红颜,就不许妾身为你晚睡一会儿?”

李曦闻言一笑,便也作罢,当下在屋子里踱了一会子步,然后才开口道:“那你就写:土地,自来便是万民安定,国家太平之源泉,国不可一日无土,民不可一日无地,呃,我就是这么个意思,具体怎么写,你斟酌着来……”

第二天,李曦醒过来的时候,已经是日上三竿。

穿越到这个时代之后,他已经基本上没熬过夜了,不为别的,这个时代没有电视没有电脑,甚至连手机或者游戏机什么的都没有,实在是没有熬夜的必要理由。

只有昨晚,他和武兰一起很兴奋地熬到了足足三更天。

文稿写完了,也誊抄出来了,李曦心里便顿时有一种说不出的轻松感觉,有了这份奏章,虽然前景仍然无法预期,但是至少李曦知道,自己手里便有了一份可以还击,也很有可能会让自己一举成名的机会,往最差处说,只要这奏章递上去,不管是被骂危言耸听也好,离间君臣也好,至少也能让自己在玄宗老爷子跟前混个名字熟吧?

反正只要不至于被人不知不觉的秒杀掉,就已经是一种胜利了。

昨天发生的那件事情,虽然李曦在任何人面前都表现得极是镇定自如,也极是倜傥自信胸有成竹,但要说突然一下子闹出那么大的动静来,他自己心里却能始终平静如水,那是不可能的,事实上,他也怕,哪怕是有一星点儿的可能,其实他也不愿意得罪当朝太子——哪怕这个太子随时都有可能完蛋。

但是为了武兰,为了自己的女人,他又必须得罪

所以,尽管昨天他的心里很不平静,却仍是强自集中所有精力,拉着武兰一起,炮制出了一篇洋洋洒洒几千言的奏章。

这奏章写出来了,他这一夜就睡得无比香甜,连个梦都没有。

听见里间的动静,知道是李曦醒了,武兰便赶紧进来伺候他盥洗穿衣,然后便对着镜子给他耐心的梳头,只是偶尔与铜镜中人对视一眼的时候,他发现对方竟是一脸的自信,现而象之,就是春风满面。

犹豫了一下,愁容满面的她忍不住问:“相公,您准备把那份奏章,递出去?”

“嗯,递出去,你相公我可不是那种习惯坐以待毙等着人打过来的。”

再犹豫一下,她问:“您是准备署上自己的名字,还是请周大人或者柳大人……”

她问到这里,李曦不由得皱了皱眉头,道:“怎么问这个,我写的嘛,当然要署自己的名字啊”然后他还忍不住心想,要是署了别人的名字,玄宗他老人家又怎么会知道世上有一个叫李曦的?那些自己写这篇奏章还有什么意义

武兰犹豫了一下,欲言又止。

李曦仔细想了想,却是大约猜到了她的想法。

刚穿越过来那会子,他自然不知道时下的规矩,但他要做官,自然就得熟悉大唐的很多律令,因此只需要顺着武兰的思路一想,自然也就明白了她的话语之所指。

唐承隋制,明文规定四品及以下官员不列朝堂,六品以下则无进言之权。虽然后来在武则天一朝的时候,有过相当长一段时间是采取风闻奏事的办法,谁想跟皇帝说什么事儿打什么小报告,都可以随便上书,但是自从当今皇上即位之后,便很快就又恢复了旧制。

在这种制度之下,漫说李曦只是一个小小的九品主簿了,便是一个普通中县的县令,正七品的官老爷,以及像晋原这样上县的县丞,从八品,等等,想要给朝廷给皇帝上什么奏章来议事,那都得是经刺史而至观察使,或者节度大使等等,层层转批,然后才能给你递到长安去,到了长安,还见不到皇帝,得要先进到政事堂,然后,如果你这奏折确实言之有物,这才能有资格给呈到御前,让皇帝老子看一眼。

在这种制度之下,可以说,大部分地方小官的奏折连政事堂都未必进得去,就已经直接给原折驳回了,能让皇帝亲自看到的机会,万中无一。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