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风云南唐> 第九十五章 神人处处有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九十五章 神人处处有(2 / 2)

风云南唐 夜听雨过声 更新时间 2020-09-01

年少英武、聪明令俐的杨重贵很受刘崇的喜爱,收其为养孙,并改名为刘继业。在此后的岁月中,刘继业在北汉担任保卫指挥使,以骁勇著称,以战功升迁到建雄军(今山西临汾)节度使。由于刘继业战功卓著,所向披靡,北汉人称“无敌。

但吊诡的是,史书上关于刘继业的战绩记述很少,特别是《宋史》中,不知是不是故意贬低与大宋抗衡的刘继业,说大宋与刘继业交锋数次,刘继业皆败,完全不是后世杨家将传说中的无敌形象。《辽史》中曾载有辽将耶律斜轸责问杨业说:“你与我国角胜三十余年,今日何面目相见?”据此可以推测,刘继业只怕在北汉时期主要任务是防守北方常常寇边的辽国,战绩也可以称道。

杨业是死缠硬磨着刘崇答应,于三月中旬随着汾河而下的补给船队进入晋州城的。他来之后,在城头上观察了半天,就向太子殿下、招讨使刘承钧建议:围墙、壕沟最后必然守不住,应该尽早在城头多做些文章。

早就决意死守的刘承钧从善如流,听取了杨业的意见,将城中住户家中的门板、窗棂等卸了下来,全部削尖,八根一组,交叉着绑在一起,架在城垛和雉牒之上,下方坠上石头砖块,硬将整个城墙加了一圈扎人的刺。同时,为防止后周火攻,所有木头全部用水泡过,并不时向木头上泼水,保持湿度。

后周士兵尝试着攻了一次城,立刻发现这些刺实在是不好惹。有了这些突出墙头的尖刺,别说是搭云梯、攻城车根本无法搭近城头,就是放在那里,北汉士兵不防守,攻城士兵想要翻过些尖刺也不容易。更可恨的是,北汉士兵一看士兵想攀越尖刺,就会挥刀砍断坠石的绳,成捆的木刺就会带着后周士兵坠落城下,一路上挂着捎着任何人,至少是皮开肉绽,令后周士兵见之无不魂飞魄散。

仅仅攻了一刻钟,城头下已经倒下了五百士兵,韩令坤带人推着自制的攻城车冲了一次,城头上早就有所准备,将大锅大锅的滚油倒在攻城车上,然后几个火把扔上去,攻城车被点燃了,韩令坤只得带着士兵急速后退。到了此时,王晏不得不再次鸣金收兵,又打不动了!

在桂管地区,出尽风头的将领是行静江节度使马继伟,他率领七千唐军并不完全死守贺州城,而是采取了一种“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的攻防节奏,死死拖住了入侵的南汉军队。当南汉军攻得猛时,就松一松,让敌人攻上城头,攻入城内,然后用人海战术淹没进城敌兵。当敌人攻得松懈时,他就会派军中精锐出城突袭,占了便宜就走,绝不恋战。

早在集聚贺州城的夷人部落兵超过三千时,马继伟就颁布了两项新政策:所有夷人部落参加贺州防守的大队列,战利品按人数多少分配,夷汉联盟的位次、话语权也将根据各族的杀敌数量进行最终分配;与此同时,所有夷人可以任意攻击敌军,所有战利品、俘虏自行处置,唐军决不过问!

各族族长闻知了这个政策,就如闻见腥味的饿猫一样,大家不约而同地将自己的手下分成了两部分,绝大部分士兵跟着马继伟混,族中最精锐的则分散派了出去,目标正是南汉大营。

于是,整个贺州地区变成了一个大型捕猎场,猎捕的对象自然是南汉士兵:从南侧的山丘上,从北面的漓水上,从后方的通道上,随时随地都有可能突然出现狡猾狠毒的敌人,用毒箭、用陷阱,不伤人命,弄倒就走,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这下子,连南汉最精锐的斥侯都不敢再出营了。南汉军副帅谢贯看着军营中日益增多、日夜喊疼的中毒士兵,一个头有两头大。

等南汉军队将要吃完军中存粮时,后续的辎重成了最容易遭受袭击的要害,每一次,南汉军至少要出动三千以上人马,才敢向回去接应辎重。

此时,已经胆子养肥的夷人又开始新型骚扰:一族集中成一个小组,竟然开始趁着夜间突入南汉营帐硬掳人了!又有几个族落的人马联合起来,竟然在后续的道路险窄处修起了石墙,阻击辎重队伍。这些疯狂的进攻逼得南汉大军营帐一缩再缩,每晚在大营内燃起大火堆,士兵们排成一圈稀疏的人墙面朝外轮班值守,惶惶不可终日。

焦头烂额的谢贯心力交瘁,竟然有了撤军的念头。

而此时的吴越主战场上,南北两端因为两个猛人的神奇表现让两地战局走向了最**。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