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月影杂说> 遣唐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遣唐使(1 / 2)

月影杂说 月之暗面 更新时间 2020-08-24

 1.概述

所谓遗唐使,即日本皇家为汲取中国先进的政治、文化、科学、艺术,而多次派遣的官方外交及留学使团。其实,在之前,日本也曾经向隋朝派遣过遣隋使,但不久即因隋未大起义的动乱而断绝。在唐建立后十二年,随着中国再度恢复和平与统一,日本于唐太宗贞观三年,舒明天皇二年(西元630年),派遣了首批。自此,至宽平四年(西元894年),前后260余年,共任命十九次,其中成行并到达长安的有十三次。

2.组成

团的主要官员分为大使、副使、判官、录事四等,如负有重大使命,尚在大使之上增设节使或押使(首席谈判代表)。选拔条件为通晓经史、长于文墨、对唐文化和政治有一定了解或有一技之长者。其他成员有知乘船事(船长)、造船督将(船舶设计总工程师)、船师(船舶设计工程师)、船匠(造船工人)、柂师、傔人(高官的仆从)、水手长、水手、射手、杂使、译语、主神(神官)、医师、阴阳师、史生、卜部、音乐长、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以及专修各门学问的留学生等。因此,人员众多,最初在250人左右,后期多达500以上,最盛时有600人。其规模之庞大,保持时间之长,在世界古代史上是不多见的。

3.遣唐路线

最初的船队为两艘百人大船,后来扩展到四艘,从近畿难波的三津浦(今大阪府南区三津町附近)出发,向西过濑户内海至九州筑紫的大浦津(博多)。以这里出远洋赴唐,一般有南北两条路线。北路自经壹岐、对马,沿朝鲜半岛西海岸北上,或从仁川附近向西横渡黄海,或继续北上至鸭绿江口后再沿辽东半岛东海岸南下,最后皆横渡渤海湾口,在山东半岛在登州港上岸。这条航线虽然曲折费时,但由于靠海岸线近,少有风浪袭击,较为安全;南路又分为两条:其一是从大浦港起航后沿九州西海岸南下,绕行夜久(屋久岛)、俺美(大岛),横渡东中国海,直达扬子江口。此路线纯因701年后日本与已经统一朝鲜半岛的新罗之间关系紧张而不得以为之;其二,是于8世纪70年代后开辟的从大浦至值嘉岛(今五岛列岛和平户岛),从此横越东海直航扬子江口。此时的唐帝国北方由于安史之乱后出现了藩镇割据的混乱局面,陆路安全没有保障。且经由南岛的航路不仅路远费时,更要冒横穿东海的风险,与其同样冒险并费时,不如从筑紫直穿东海,反而可以缩短航程,节省时间。

南方航路相较比方航路而言,在造航术与航海术均不发达,且不具备海洋气象知识的当时,风险性极大。在往返徒中常遭遇风暴海潮,船破人亡的事件屡有发生。

4.之责

在唐时间,基本上以一年为准,主要任务为学习唐的科学文化知识。如:押使多治比县守从四门助教赵玄默习经史;准判官藤原贞敏从刘二郎学琵琶;医师菅原梶成入太医院学习等。当时的长安不仅是汉文化的中心,也是世界文化的中心,来自波斯、印度、拜占庭、突厥斯坦、河中、阿拉伯、中南半岛等地的东西文化尽皆荟萃于此,使留学生们大开了眼界,增长了见闻,学习的内容也更丰富了。这些学成归国的人员中,如吉备真备、玄昉、最澄、空海等人回国后,都成为了各方面的栋梁,为日本文化的进步做出了巨大的供献。

使节团的另一主要任务就是拓展中日贸易。至唐后,使团向皇帝进献了日本政府的礼物,主要有银、絁、丝、绵、布等本国特产,归国时带回了唐回赠的彩帛、香药、三彩工艺品等礼品。其意义近似于今天的官方易货贸易。当然,这些赠品首先是要满足天皇和贵族公卿们的需求,于是宫廷内部的唐物交易。据《续日本后纪》承和六年十月条记载:"建礼门前,张立三帏,杂置唐物。内藏寮官人与内侍等交易,名曰宫市。"那些购入唐物的公卿贵族,一旦在日后的政治漩涡中失足、失势,卖物度日的情况就会发生,于是这些宫廷专有物品,也就流入民间商贾的手中,精美的唐物自然大受欢迎,而为满足市场缺口的依样仿制的唐样物品,也就从此流行起来了。

与此同时,日本朝廷也向使团成员按官阶地位颁发数量不等的财帛做为旅费和学费,又对大使和副使额外赐予大量的砂金。因此,他们也就有了对唐物的购买力,说不清是哪个有商业头脑的人第一个带头搞倒卖,反正一个遣唐官商集团就这样形成了,日唐贸易籍使团的来往而诞生了。

5.著名遣唐留学生

在遣唐留学生中,一般分为两类,即留学生和学问僧。留学生进入国子监所属的六学馆之一修习各自的专业,而学问僧则汇集于长安和洛阳的各大寺院里钻研佛法。根据木宫彦泰的《日中文化交流史》记载,200多年间,留唐学生144名,其中学问僧占大多数,其他留学生只有14名。其中许多人留唐时间超过了20年,甚至还在唐朝娶妻生子,从生活起居到言谈举止,全与唐人无异。其中翘楚,更在唐朝宫廷仕官。这些深得唐文化三昧的留学生,在回国后,对唐日文化交流和日本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下面着重介绍其中最为著名的几位:

阿倍仲麻吕(698-770)717年入唐,取华名晁衡。学成后出仕唐朝,历任司经局校书(正九品下)、左拾遗(从八品上)、左补阕(从七品上)、仪王(玄宗12子李璲)友(从五品下)、卫尉下卿(从四品)、卫尉卿(从三品)、秘书监(从三品)等职。工诗文,遂与李白、王维、褚光羲等同代诗人过从甚密。753年回国时,王维赠临别诗:"乡树扶桑外,主人孤岛中。别离方异域,引信若为通。"途中,遇风浪漂流安南,被李白误为覆舟遇难,做下著名的悲悼诗:"日本晁衡辞帝都,孤帆一片绕澎湖。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实乃中日之间那段蜜月时代的最佳印证。755年返唐,先后任左散骑常侍(正三品下)、镇南都护、镇南节度使(皆正三品)等职。770年卒于长安,唐朝追赠潞州大都督(从二品),日方追赠正二位。其墓至今仍保存于西安市兴庆公园内。

吉备真备(693-775),阿倍的同学。717年-735年留唐。在唐17年,于经史、军事、天文,艺术等方面均获真传。归国时带回了包括礼仪、典章、历法、乐谱、乐器、武器等多种书籍和物品。归国后成为宫廷教师(大学助),专门向天皇以及贵族们传授五经、三史、明法、算术、音韵、篆刻六道。经他带回的《唐礼》和《大衍历》,前者成为了平安朝宫廷礼仪范本,后者则于天平宝字七年(763)代替凤翔历使用。

752年,他以遣唐副使的身份再度入唐学习,直至754年回国,任太宰大贰,筑怡土城。称德天皇时,官至从二位右大臣。著有《私教类聚》一书。据说,他也是日本围棋的启蒙者(详见拙文《阴阳界--浅谈日本围棋》)。总之,他在向日本介绍唐文化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空海(774-835),804年以学问僧的身份入唐,在长安的青龙寺从惠果学密宗。806年归国,传播真言密宗佛法。816年于高野山建金刚峰寺,开创了日本真言宗。828年在京都设立综艺种智院,向平民普及教育。空海除精通佛法外,更工诗文,著有《文镜秘府论》、《文笔眼心抄》、《篡隶万象名义》等书。圆寂后谥弘法大师。

最澄(766-822),空海的同学。于天台山国清寺从遒邃、行满学真言密宗。次年携230部经卷归国,广宣天台极诣,建大乘戒坛,与南都诸宗对立。著有《显戒论》、《守护国界章》。圆寂后谥传教大师。

玄昉(?-746),717年与吉备真备同到长安,受唐玄宗赐予紫袈裟准三品。735年携5000余卷经文回国,于兴福寺传法相宗。由于在唐期间学到了先进的医术,因此治好了圣武天皇母藤原宫子的病,得到宠信,任为僧正,得以入宫参与政事,一度与吉备真备共同左右朝局。后遭贵族反对,被流放筑紫观音寺。

圆仁(794-864),838年入唐,兼学显密二宗。回国后传布天台宗,建立常行三昧堂,是北岭比睿山的创始人。他所著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至今仍是研究唐代社会风貌的重要资料。谥慈觉大师。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