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区的生活习俗
讲了这么多,也许大家对我们村子和学校还不熟悉,现在我就把我们村子和学校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村子是当时毛铺这边一个深山老林的地方,各家零零星星的,依山建在一个大山沟边,山沟里,一股清亮冰凉的山泉水,长年累月的向山下哗哗流去。这里的树木不多,但是满山遍野的都是翠竹,所以我们这里的人们就靠做篾货卖,维持生活,什么篾货都做,如箩担、箩筐、簸箕、竹篮、提篓等等。我们小孩子,虽小,但是老早就懂事了,从小就帮大人做篾货,一般是放学后回家就开始做,做到天黑,条件好一点的,还要晚上,在煤油灯或菜油灯下,帮父母做到半夜。白天就由大人挑下山,走村串户的去卖。这样的生活,我们这里从古至今都是一样。每家门前屋后空地上,家家庭院里,房间里,到处放的都是竹子,劈下的篾青就做篾货,篾屎就当柴火烧。过去读书的人少,没有废书废纸擦屁股,就用篾屎刮,几刮几刮,就完事了。这些刮了屁股的篾屎,还不能丟了,还要集中起来烧火煮饭用。所以从山下嫁到山上的新媳妇,用篾屎刮屁股,刚开始时,无论如何都不习惯。
张校长一家人,还有那些知识青年,刚下放到这里时,也是一样,第一次听说,上厕所拉屎不用纸擦,而是用篾屎刮。听起来就觉得好笑,然而这就是生活。特别是张校长的爱人和客闺女,还有一些女知识青年,更是不习惯。还有一个不方便的是用卫生巾,因为这里的人,也是从未听说过卫生巾一说。女孩子,或者女人,月经来了,就用几块破布,换换洗洗,轮流着用;这次不用了,洗干净晒干,下次接着用。从北京随客老教授的父亲,一起下放到这里落脚生活的张婷,到了读五年级时,月经也来了,客母亲就替她着急,因为过去这里方圆几多里都是山区,根本没有这些东西买。但是张婷,也是好样的,班上有几个年龄比客大的女孩子,月经来的早,有一些经验,看见客初潮第一次来时,下身裤子都打坏了,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以为是得了妹病,吓得不得了,女同学就安慰客,给客讲这方面的知识,有个女同学家离学校最近,跑回去拿了两块干净的破布,大家就一起手把手的教客,帮客清理干净。以后,慢慢的客也就习惯了。
这里的山区,过去因为穷,落后,所以读书的人少,稍微有一点出息的人就更少。这还是解放以后,国家政策好,小孩子才能读一点书,解放前,女孩子想读几句书,那简直就是做梦,读书的除了地主家的小姐。另外,过去这里公路还没有修通时侯,上百年来,上山下山,都是靠一双脚走路,所以山区信息不通,很闭塞,外面世界发生的事,要好长时间才慢慢传进来,新闻就变成了旧闻。要是谁家从哪里谋到一本故事书来,全村的人都是当宝贝一样看待,舍不得拿去擦屁股,农闲时间,或者下长脚雨时,大家不上山了,就聚在一起做篾货,叫稍微读了几句书认得几个字的人,一边做篾货,一边把里面的故事情节,念给大家听,大家就听得津津有味,就从书里了解世界,了解人生,了解历史。一本书,翻得都卷了角,蹭得脏兮兮的,还有人看。这里还有一个原因,说明大家对知识的渴望和重视程度,因为大家经常挑着篾货,下山到外面去卖,有的还要走到很远的地方去,有时不熟悉路,又不认识路牌,就低三下四的问路,路人就爱理不理的,指指路牌,搞得这些卖篾货的人,很自卑,这才知道了读书的重要,所以说解放以后,国家关心孩子,要孩子读书,家长都一百个很赞成,都希望自高的孩子多读一点书,保得住自高。
后来,听说要选地址建学校,大家积极性都很高。于是,在村支书带领下,全村人齐动手,砍树的砍树,割茅草的割茅草,搬石头的搬石头,制土砖的制土砖,大家就热火朝天的搞起来,学校就建在村子旁边,原来一个毁于山火,废弃不用的古庙上。学校建好以后,四合院,土坯房,7字形两排六间方方正正的大教室,一排8间教师小宿舍,一个小厨房,后门不远处一间茅房,分两间当男女厕所,很简单,但是又很实用。
后来,知识青年下乡以后,也有不少分到这个村子,于是,村支书,就又发动大家齐动手,在学校几里远开外的九斗五林场里,扩建了很多房子,作为知识青年集中居住和生活的据点,每天同村民一起,同劳动,接受群众的再教育。张校长和蓝老师,就是村支书从九斗五林场挑到学校来当老师的,这在当时那一百多知识青年中,很是让人羡慕的一件事。很多知识青年,为了能够脱离体力劳动,到学校去教书,或者到村里去当村干部,做点快活事,不少人还削尖了脑袋,想尽了办法,去讨好村支书,给客送礼的有,去帮客屋做事的有,有的女青年,甚至还想出卖色相去包结客的也有,这都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