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东晋小军将> 第345章医学学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5章医学学堂(2 / 2)

东晋小军将 秋霜红蜜 更新时间 9个月前

这几年范汪带着一帮儒生在南山书院教书育人,名声比起以前出仕时丝毫不减。《范东阳方》的出版,让范汪在“兼职医学界”名声大噪,每年有不少人到南山书院交流学问。听虞真说要建立医学学堂,范汪很是高兴,给很多名医写信,邀请他们到医学学堂任教,就连太医院中很多太医也收到了他的邀请。

中国自古以来,医师这一行,就是师徒传承。一个医师常年行医,在实践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往往并不会公之于众,而是“敝帚自珍”,形成秘方,要么用来牟利,要么传之子孙。从来没有哪位医生会像儒家一样以弘扬儒学为目的,广泛授徒的。这一方面是因为医家社会地位低下,没办法不为生计奔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师徒传承的这种模式,导致中国医学的发展也是分门分派的,相互之间看不顺眼乃是常有的事。这些人绝不会把自己的看家本领拿出来,让其他门派的人学了去。

中国职业医师历来社会地位不高,所以真正能在史书上留名的,往往是像范汪一样的“兼职”医生。也只有这种本来就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才会把一身医术修著成书,流传于天下。这些年一品汇书社刊印的前人医书有很多种,校勘的人都是虞真。在校对这些医术的同时,虞真的医术也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京口医学学堂的建立在医学界是一件大事,但是无论是在京口,还是在其他地方,都没有造成很大的影响,主要的原因就是,不但各地的医生数量少,他们的影响力也不大。这几年因为刘家医馆看病“不花钱”,导致整个晋陵郡的医者难以赚到钱而无法生存。现在晋陵郡的医生只有两个选择:逃离晋陵郡或者加入刘氏医馆。

医学学堂建立起来之后,首先需要面对的不是医生的责难,而是无法招到足够多愿意学习医学的学生。现在医学学堂里面的学生,大多数都是刘家的奴仆和部曲子弟,这些人在医学学堂学成之后,刘家有现成的地方安置他们。真正为了兴趣或者为了从医而到京口医学学堂的人,现在还非常少。

刘牢之建立医学学堂,除了培养基层医生,满足军队和各地的刘氏医馆的需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制作成药。军队和商队用的医药,尤其是治疗外伤的药,并不适合现煮现熬。成药携带和使用起来都很方便,尤其适用于缺乏医生的场合。这几年刘家在京口南山、合肥紫蓬山里大量的种植各种草药,加上从西南和海外采买的各种药材,制作出了很多的成药,为刘义之和刘牢之的数次征战立下了不少功劳。

刘家的成药里面有几种比较出名的,比方说治疗疟疾的“青蒿剂”。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曾经记载一种治疗疟疾的药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经后世研究,此方的有效成分为青蒿素。青蒿素不溶于水,遇热分解,不能用煎熬的办法制备成药。直接用青蒿绞取的青蒿汁,并不能百分百地杀死虐原虫,而通过有机溶剂萃取出来的“青蒿剂”,却能百分百地杀死疟原虫,从而治愈疟疾!只不过用此办法制作的“青蒿剂”,成本很高,售价自然也不便宜,非富贵之家不能承受。

除了青蒿剂,刘氏医馆还有治疗伤寒、跌打损伤以及金疮药等治疗常见疾病的特效成药,效果也非常不错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