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宫里的嘉靖,最近心情很不好。一群老狐狸看自己小,想掌控住自己,任由摆布。但是他们打错了算盘,嘉靖可不是逆来顺受的主,不是你想怎么拿捏都行的。
登基前京城郊外的礼仪问题给嘉靖和张太后杨廷和之间造成了裂缝。嘉靖对于他们对自己如此逼迫感恨在心。而张太后与杨廷和依然想完全控制住嘉靖,把大权拿在手里。
毕竟自武宗驾崩到嘉靖登基的四十天里,张太后与杨廷和总揽朝政,体验到了权力带来的快感。心中肯定是想把这份快感长时间保留下来的。
谁知十五岁的嘉靖却不是一个好糊弄的皇帝,就这样双方势同水火,分歧愈大,斗争激烈。
登基后没多久,嘉靖就出招了。嘉靖在一次早朝上,下令群臣议定大行皇帝的谥号及自己父亲的主祀及封号。
首辅杨廷和当场引用汉朝定陶恭王刘康和宋朝濮安懿王赵允让先例,认为嘉靖既然是由小宗入继大宗,就应该尊奉正统,要以明孝宗为皇考,兴献王改称“皇叔考兴献大王”,母妃蒋氏为“皇叔母兴国大妃”,祭祀时对其亲生父母自称“侄皇帝”。
就是说要嘉靖把自己父母认作叔叔婶婶,那实在是叔叔可以忍,婶婶不能忍了。这个说法当场惹怒了嘉靖,翻脸走人。
而百官自当以杨廷和为首,为了达到目的誓不罢休。这场纷争的胜负关系到了皇权与内阁权利今后的高低。
多方谋划后,礼部尚书毛澄和文武群臣六十余人将杨廷和的说法上奏嘉靖,并私下里对朝中众臣说“有异议者即奸邪,当斩”。
谢迁当然站在嘉靖这边,让嘉靖不要过激,先想办法缓和一下,再想办法拉拢杨廷和与毛澄。
嘉靖采纳了谢迁的建议,在御书房召见了杨廷和,具体谈话如何不为人所知,只知道杨大人绷着脸出来,随后御书房里传来了嘉靖咂东西的响声。谈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