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夕习业,以教国子。国子者,卿大夫之子弟也。”汉书礼乐志
陈纪有些动心了,他不是对今后这笔上千万的太学经费有什么坏主意,而是想着,作为太常的下属机构,太学的一应开支都要通过他向少府、大司农等官申请拨给。只要手中掌握分配财货的权力,就不愁无法对太学施加影响,使其按照一定的轨道前进。
不过,他仍是故作犹豫道:“如今太学仅有弟子两千余人,博士、教习、学舍等还算足用。待日后弟子上万,光是现有博士,恐会忙不过来。”
赵温即时说道:“新太学建于明光宫故址,地广辽阔,光是正中的明堂便可容上千人,其周遭的学舍、学堂,朝廷一直在命将作监征工修建,大可无虑。”
见陈纪仍面带疑色,赵温只当是对方还不清楚太学现有的师资队伍,故又为其解释道:“太学五科,各有博士数人,光是明经科就有十三经博士,各司一经,譬如韩公、缪公等,共计十五人。余者如治剧、明法、经济、经营等,博士虽少,但也有十余人,算上位于博士之下,专司弟子起居、学业的教习,共有六十人,足可堪用。”
教习是皇帝借鉴后世大学中的讲师、班主任所设的职位,他们皆是有一定学术水平、却又达不到博士这个境界的士人。每个教习分管数十个学生,平日里主要负责一些不重要的杂课,比如为明法科的弟子讲授经书、为明经科的弟子讲授律法,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博士的授业压力。
每个教习都有机会晋升为博士,所需要操心的只是新一届刚入学的太学生,待他们自己熟悉了日常学习、生活的流程以后,便不需要亲力亲为。
皇帝想着,对太学这种固结横生、牵动各方敏感心弦的衙署,就该像不断的往墨水里兑清水一样,一步一步的去从内部改变它旧有的、不符合皇帝利益的结构。让太学在三百年前逐渐旁落、沦为士人的大本营之后,将这一利器重新收回到皇帝手中,成为不断为皇帝培养亲信的机器。
在这之前,皇帝不介意多作让利,好换取众人对太学逐步改革上的支持:“我听说大儒名士,诸如近代的涿郡卢公、北海郑公,门下弟子何止上千?更别提龙亢桓氏、弘农杨氏等大族门下了。彼等以微一人之力传业千人,尚且可行,太学现有巨儒十余名、博学者数十,只要分门别类、合理调度,数千人也不是教不得。不过……”
皇帝顿了顿,轻声说道:“太学既要扩充弟子,这博士、教习,也应随时由诸公荐举添补才是。”
他娓娓而言,处处都显得理由堂皇正大,陈纪听着听着,脸上疑虑深深的神色已经放松了下来,拱手回道:“陛下睿鉴,臣虽才资浅薄,也窃以为然。容臣这两日熟悉太学事务之后,再将今日之议,据实上奏以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