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门金枝村里有个小福星第七十二章丰收近午时初,刘五秀、周大勇,各挑着一大担灌木回来。
萧琼枝很是意外。
昨天,她可是买了两百斤糯米,一百斤土豆,一百二十斤红薯。
他们和楚芸娘,洗这些东西,不需要多少时间,磨糯米,还是挺费时间的。
刚才,她忙着找楚芸娘说话,也没多想。
现在,看到他们,才想起来,有些不对劲。
合计四百二十斤的糯米、土豆、红薯,起码要三口大锅,才能装得下。
楚芸娘当时,才只是在烧一锅糯米、土豆、红薯。
显然,还有三分之二的糯米、土豆、红薯,并没有处理好,来不及上锅。
那么,刘五秀和周大勇,又哪来的时间去砍柴呢?
她迎上前,好奇地问:“二叔,刘婶子,你们怎么上山砍柴了?”
刘五秀连忙放下担子,边伸衣袖擦脸上的汗,边笑着说:“我上午洗好土豆、红薯后,背了些糯米,打算去族长家,借他家的石磨磨糯米粉,免得你二叔一个人磨糯米粉,太辛苦。”
“才走到半路,就碰到有人挑了一大担茯苓回来。”
“我心里琢磨,照这么算,我们在家里做城砖饼大半天,就得损失好几百斤茯苓,不合算,所以,就折回家,叫上你二叔一起上山挖茯苓了。”
“原来是这样。那你们挑的这些灌木,里面都藏着茯苓吧!”萧琼枝说着,扒开外层的灌木,往里面看。
毕竟,她才刚见识过郑邦用灌木来藏淮山,已经有了经验。
只是,出乎她意料的是,刘五秀和周大勇挑回来的两担灌木里面,藏着的居然也都是淮山。
而且,周大勇那一担,藏的淮山,看起来并不比郑邦那一担少。
这意味着,也得有近四百斤。
而刘五秀那一担,藏的淮山,虽然,比周大勇那担少了大半,但目测不会低于一百斤。
这可又是笔大收获。
她很高兴,指着那四捆灌木,笑着问刘五秀:“刘婶子,你刚不是说上山挖茯苓么,为什么你和我二叔,挖回来的都是淮山?”
刘五秀似乎就等着她问这个,立刻眉飞色舞地答:“我在上山的路上,看到有人挖淮山和茯苓,凑过去看了看,发现淮山掰断后,流出来的白浆,比茯苓要浓得多。”
“我就猜淮山,应该煮熟后,吃起来味道要比茯苓香,所以,跟你二叔商量了下,先挖淮山,等山上没淮山了,再挖茯苓。”
没想到还可以这样子、来辩识淮山和茯苓,哪一样更好吃。
萧琼枝有些意外,赞许地看刘五秀一眼,笑着说:“淮山确实要比茯苓好吃一些,很香的,刘婶子,你选对了。”
“太好了,我和你二叔,这次找到一处淮山多的地方,挖了不少,还没挖完,让狗子、石头在那里守着,等下我们把这些淮山,摊到屋完,拿了一捆她挑回来的淮山,往屋檐下走。
这时,周大勇已经搬来梯子,搭到屋檐上,准备晒淮山了。
萧琼枝连告诉他们:“二叔,刘婶子,淮山不容易腐烂,如果这样一整根的铺开晒,很难晒干,直接放到家中粮仓那样通风、干燥的地方贮藏,就能放到明年二、三月份。”
“当然,要是想放更久,也可以洗干净,片薄了,搁笸箩里晒,只要三、五天,就能晒干,搁石灰坛子里养着,放上半年、一年。”
“太好了!那就先不晒,都搬粮仓里去,多留些时间来挖,免得别人家挖淮山,挖得比我们家多。”刘五秀说着,就拿起那捆她挑回来的灌木,往正屋走。
周大勇也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