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军转民的事,赵曦交于文彦博和韩琦主导了…~君王就要有君王的觉悟,不能什么事都管那么细。
当赵曦回到汴梁后,已经不再考虑禁军转民的事了,心思再一次放在了官制改革的大事上来。
就是富弼、王安石以及韩绛、吕公弼等人,也开始沉下心来研讨官制改革的可行性。
从某种意义上,韩琦和文彦博在如今的政事堂里,算是相对保守的执宰……
因为这次太子出征历练被赵曦认可,赵曦便准许了太子出宫独住,恩准太子游学历练并参加考举的想法。
也是因为这点,二皇子居然也提出了相同的要求……
“你确定要学兄长外出居住?”
赵曦看着自家的二儿子,问话的语气很平和。
“爹爹,依陈例,孩儿成人是必须出宫另居的。孩儿明年十五,再居宫中多有不便,且也会被朝臣弹劾。”
“孩儿知道,从开府建牙起,孩儿就应该留于汴梁。孩儿不曾出过汴梁,甚至连宫墙也很少出去过。孩儿想趁如今未开府建牙之前,游历一番,看看我大宋的大好河山。”
“孩儿知道爹爹十五岁便领军南征,兄长也在十岁开始出入工坊城和讲武堂。孩儿不敢与爹爹和兄长相提并论,只是想出去看一看外面的天。”
这是一个说的过去的理由。
“准了!你的护卫,不管是讲武堂校尉营还是皇城司,在不越规制的情况下,你可以随意挑选!”
大宋亲王历来是被圈养的,二儿子说是要去游历……
赵曦翻看着这段时间的奏折和批注,没毛病,中规中矩,绝对是韩绛的风格。无论是作为皇后的滔娘,还是监国的二皇子,都没有过深的去参与国事,很正常的。
奏折留副本,官家翻看离京后的奏折很正常,没人多想,赵曦看过以后也不多想了。
关于继承人,赵曦还没考虑过这个问题。自己也才刚三十出头,还不到考虑传承的时候。
其实赵曦是在回避这个问题。
对于皇家,继承人的选定一直是个难题,赵曦确定太子,也是为了避免朝臣们心思太乱。同样,这又是决定一个王朝能否长久兴盛的根本。
养子如狼还是养子如羊?很难选择。
按赵曦最早的想法,是想建立一个优胜劣汰的机制,实行继承人排序制,最终与三级决策制关联,实现皇位继承人的精选。
可是随着自己作为君王的权利逐渐稳固,一项项措施逐渐推开,国朝也一天天强盛起来,赵曦心里又想推翻自己原本的想法了…~
收复燕云,平灭西夏,在赵曦看来,自己执政期间,是肯定要完成的。
而对于朝廷的改革,他也会在有生之年让朝廷体制趋于合理。
自己在完成这些任务后,国朝的君王反倒是守成之君适合,而不再需要喜欢折腾的君王。
后代子孙,可能会有比自己聪慧的,也可能会有比自己强势的,但绝不会有比自己更有见识的。
他们接受这个时代的教化,越是聪慧的君王,越不好接受自己铺就的架构,就越容易去折腾。
想多了,也想早了,或许再过些年,自己会有成型的方案。
稳定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作为后世人,赵曦最明白这一点。这也是赵曦在推动整个改革过程时,没有大刀阔斧,没有血流满地,一切都在和风细雨中完成的原因。
要我做和我要做,所产生的结果大不同。
就比如现在,整个国朝的风气,已经开始趋向于向工商业要利润,而不再局限于土地的收成。也开始萌生了扩张的念头,而不再认为除了中原都是蛮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