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于周显和南京那边并未完全撕破脸,而周显的实力又摆在那里,大部分南方文人对周显脱明自立这件事都采取了沉默的态度。
但其中也有不少例外,他们从各个方面对周显展开了猛烈的抨击,主要的领头者有两个。
其中一个是大儒黄道周。他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儒,而不是酸儒。在崇祯帝时他便以直谏忠直著称,在朝堂之上他直犯龙颜,指责崇祯帝忠奸不分。
崇祯帝万般恼怒,但即使如此也不敢直接杀了他。最后只能将他连降六级,再削职为民,放逐回乡。
在他回乡途中,近千浙江学子在路拦截,请求听他的教诲。他因而在浙江余杭建立学院进行授课,返乡后又在漳州紫阳学院聚徒讲学。
在闽浙地区,他具有无人可敌的影响力。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黄道周更令人敬佩。
清军攻破南京,弘光政权垮台。隆武帝称帝,任命黄道周为礼部尚书。当时隆武帝空有皇帝之名,但真正掌握兵权的却是当时意欲投清的郑芝龙。面对内外逼迫,黄道周觉得只有北上抗清,才有一丝希望。
于是他散尽家财,召集门生弟子近千人,在福州誓师,竖起抗清大旗,向信州进军。因为他无与伦比的影响力,在进军途中不断有人加入,最后竟有近万人。
但这些人中的大部分人没有铠甲,没有兵器,很多人只带着木棍、锄头。因而,当时的人们称他们为“扁担军”。
结果可想而知,他们一败再败,最终被清军团团围住。士卒死伤殆尽,而黄道周本人也被清军俘虏。面对洪承畴的劝降,他写下了“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这样的千古名对。
说实话,黄道周不是什么救世大才。在那样的乱世,他什么也改变不了。但可以说,他尽力了。
从古至今,中国从来不缺聪明人,也不缺能在乱世扭转乾坤,改天动地的人。
但中国之所以能是中国,除了那些聪明人外,还有一群笨人。他们秉持忠义,坚守底线,他们有自己的道德标准,也有自己的行事准则。为了这些,他们抛家舍业,他们不惜性命,他们愿意为之付出任何代价。
而他们的所为,流芳千古,鼓舞着一代又一代的国人。以自己的经历警示世人,什么才是应该坚持的。
朱慈烺迁到南京之后,为了稳定局面。考虑到黄道周在天下士子中的影响力,征召他来南京,并让他入阁。
而黄道周到了之后,所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激烈抨击周显,以不忠不孝指责周显之前的所作所为。
这并非他和周显有什么私仇,而是他敏锐的认识到周显的所作所为可能对大明将来产生的影响。
就像他私下对朱慈烺说的,天下正统并非一成不变。
周显和隆武军、闯贼讲和,高举抗清大旗,这是大义所向。现在他以义引导,以利相诱,南方士子前去山东者逐月增多。
若周显将来成功收复辽东,又有多少士子豪杰甘心前去投靠于他?天下士子所向便是人心所向,到时候谁还会认为在南京的才是正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