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武侠修真>武侠.历史> 和谐不是一层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和谐不是一层皮(1 / 1)

武侠.历史 喵喵2001 更新时间 2019-11-15

 今年春节晚会的主题是和谐,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总共33个大节目中直接以“和谐”命名的就多达9个,“和谐率”高达27.27%,节目内容中包含和谐两个字的更超过70%(几乎所有非港台人士表演有台词的节目都概莫能免);6位主持人串连词“和谐率”(每次出场提和谐二字的概率)不会低于80%,五幅串场春联(包括说砸了的那幅)“和谐率”更高达100%。

照理说这样高度“切合主题”的晚会应能达到很高的共鸣和认同度才是,但从晚会播出后的反应看却是褒贬都有,评价不一,而且不论是褒是贬,大多围绕着节目本身是否动人、哪个节目编排更好、演员表演是否达到期望值、晚会形式是否应变革,等等等等,却对贯穿晚会始终的“和谐”主题反响寥寥,至少是印象不深吧,不论对晚会节目、演员选拔乃至晚会形式本身作何评价,单就晚会主题的表达和观众接受效果看,应该说是未达到初衷的。

原因当然不是演员不卖力:春节晚会一年一度万众瞩目,筛选之严格更有目共睹,且不说反复排联之艰难,除夕不能阖家团圆之辛苦,单说冯巩一口气灌下的四碗凉水,零点“抢词”事故发生后台上台下有关人员手里的一把冷汗,就足以让人记住这偌大的苦劳;也不能说编导对和谐主题不尽心、不突出:这个比例已经勉为其难,再增加,怕演员没法演,观众也没法看了。

问题在于,和谐是一种氛围,一种精神,一种境界,而不是一张“形而上”的皮。远的不扯,具体到春节晚会上,晚会的节目能让观众爱看,观众的好恶爱憎能直接反应到节目单和演员的安排、表演上,这是和谐;对观众关注的话题多下笔墨,对观众们牵挂的人和事多加留意,这是和谐;笑老百姓想笑的,哭老百姓想哭的,惦记老百姓想惦记的,这是和谐;观众们能为节目所吸引、所打动,为精彩处不约而同一喝采,于针砭时弊处尽在不言中会心一笑,这也是和谐。

古人写诗讲究含蓄寄托之美,一首写“*”的诗往往通篇无一“春”字,而读罢全篇,*自在眼前。春晚也不例外,倘在节目安排、表演中努力做到上面那些,哪怕整场四个半钟头一次“和谐”也不提,观众们也自然会深深感受到和谐之乐,和谐之美的。

如果不在节目内容、立意上下功夫,而只是把“和谐”二字像贴胶布一样粘在表层,那效果就会大打折扣,甚至适得其反。当喜爱戏曲的观众好不容易盼得名角登场,看到的却是出七拼八凑的活报剧;当喜爱歌曲的观众苦候整晚,听到的不是一人一句的“拼盘”,就是一次使用,明天谁都不会记得的快餐歌曲;当喜爱小品、相声的观众盼星星盼月亮,盼来的却是味同嚼蜡的表演,和让人哭笑不得的假喝采、假掌声;当喜爱春联的观众在零点钟声敲响时,等到的却是一幅既不对仗也不工稳,甚至上下联字数都不一样多的“和谐春联”,他们会觉得这台晚会的氛围是“和谐”的么?

所谓和就是同一,所谓谐就是协调合拍,所谓和谐,就是与社会、与民众呼吸相通,喜乐与共,满足这一点,即使不说“和谐”二字也是和谐,反之就很容易吃力不讨好。

说到底,满足于把“和谐”挂在一层皮上,而不是渗透融合到肌肤、血肉中,是一种在精神上偷懒懈怠的表现,如果这样,不妨干脆在每个演员左脸上直接写上“和谐”两个大字,右脸空出来写广告——这样更省事,而且可以产生类似痒痒挠挠脚底板的喜剧效果,至少可以省下不少“人造掌声”、“人造笑声”的力气呢。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