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突刺> QBZ95枪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QBZ95枪族(1 / 2)

突刺 天使尘 更新时间 2019-11-02

 小口径枪弹重量小、初高在一般的步兵战斗距离内(小于4oom)有足够的杀伤力并且在负荷下可提高携弹数量在经过论证和试验后在1978年正式决定我国小口径自动步枪采用5.8mm口径。1987年我国第一代小口径步枪完成设计定型命名为QBZ87式5.8mm自动步枪(简称87式自动步枪)并开始少量试制配部队试用和征求意见。根据部队试用所提的意见87式自动步枪不能完全满足军方使用要求因此在1989年军方使用部门又提出研制第一代5.8mm小口径班用枪族并提出更高的战技指标要求。

此次研制新枪汇集了工厂、院校、研究所和使用部门的科技人员所组成的联合队伍经过6年时间的研制新型枪族中的自动步枪和轻机枪于1995年设计定型分别命名为QBZ95式5.8mm自动步枪(简称95式自动步枪)和QBB95式5.8mm班用机枪(简称95式班用机枪)。该枪族于1997年作为解放军驻港部队的配用武器次露面后来又增加了短枪管的QBZ95B短突击步枪这三种武器一般被简称为95式枪族。目前95式枪族及其他5.8mm口径班用枪族已经装备许多作战部队不过还没有全面替换81式枪族。

95式枪族为无托结构导气式自动方式机头回转式闭锁可单、连射击供弹具有3o塑料弹匣和75快装弹鼓两种机械瞄准具为觇孔式照门。枪族内自动机构件完全通用步枪与机枪之间通用件占很大比例。通用组件有机头、机框、枪机、复进簧、击机、射机、弹匣和弹鼓以及带杠杆缓冲装置的枪托。通用件的比例高这对生产和维修十分有利枪族内不同型号间的主要区别在于枪管长度。下表为枪族中三种枪型的对比表:

QBZ95自动步枪QBZ95B短突击步枪QBB95班用机枪

全长746mm6o9mm84omm

枪管长463mm326mm557mm

全重3.25kg2.9kg3.95kg

初93om/s79om/s97om/

理论射65oRpm

战斗射单4oRpm

连1ooRpm

直射距离37om?68om

有效射程4oom3oom6oom

弹匣容量3ords3ords75rd

95式枪族采用导气式活塞短行程使自动机获取后坐能量回转式机头有3个闭锁突笋机头与枪机框的连接以圆柱体进行在此圆柱体上有一个连体的开闭锁及前后运动的带动凸起。开闭锁作用面设计在凸起的顶部后坐带动面设计在凸起的根部。该设计不同于卡拉斯尼柯夫在机头闭锁支撑面的外圆上设立带动凸起的思路也不同于西方类似结构(如Fnnetbsp;95式枪族机框上的开闭锁螺旋槽的设计借助于m16的设计思路在开锁螺旋面同直面之间设计一个平滑过渡的空间曲面采用数控技术逐点编程铣削而成。为便于编程加工在机体内圆柱体的展开图上给出一个圆弧。这种过渡的结构使开锁撞击大为减少提高了自动机动力特性。曲线槽前端设计了一个间隙它可使机头开锁后借助于火药燃气压力先期后坐实现预抽壳又可使机头同机体一样具有一个后坐度减少了机体带动机头的撞击能耗。

95式枪族的下机匣采用了铝合金槽式结构优化设计时分析了枪机自动机运动平稳、附加惯性力矩在射击中机匣所承受负荷也大幅度降低。一般槽式下机匣(以ak结构为典型)尾部有一堵固定“钢墙”是自动机到位撞击体和上下机匣的连接体也可作为缓冲装置的支撑体。自动机拆装时必须在“钢墙”前垂直移动再平行脱离或进入机匣导轨。但95式枪族采用尾部开通式用一个活动销子与上机匣连接上机匣尾部固定一个(轴固定)杠杆式自动缓冲器(连同缓冲器)自动机从导轨中直接平直抽出。

枪管内膛精锻成形并进行镀铬。枪管节套为合金钢材料但铝合金下机匣与钢制节套的连接方式没有采用m16的整个圆周的全包容的方式而是用节套下面的两块平板同槽式机匣两个内侧面相配以两个空心销子固定起来。这些下机匣的新结构带来的优点是结构紧凑销孔至端面是8.9mm(而56式冲锋枪“墙”厚为21.5mm)对全枪长、重量都会带来好处:缓冲器位于可拆件上机匣把上机匣取下后自动机可以平直抽出装上使用方便对槽式机匣是一个创造;缓冲器采用杠杆式结构简单可以利用作用力臂不同把缓冲簧设计得体积很小。

95式枪族大量采用高强度的轻型材料以减轻重量如下机匣为高硬铝合金(热模锻造的毛坯)强度大一个铝质机匣重约3oog如果用钢材生产则会重达86og而经过电化学处理后的铝质机匣表面硬度则达到haR7o以上。另外科研部门又开了两种新的工程塑料分别用在上下护木、上机匣及弹匣上。

5.8mm普通弹同北约5.56mmss11o9弹相比弹头重枪口动能大中远距离存能力强外弹道直射距离也比较远。自动步枪直射距离375m班用机枪68om。下表为枪管长度相近的95式班用机枪和FnmInImI轻机枪各自射的弹头威力对比表:

口径弹头重枪口动能4oom6oom

动能最大弹道高动能最大弹道高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