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万历明君> 第52章 有条不紊,心服首肯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2章 有条不紊,心服首肯(1 / 2)

万历明君 鹤招 更新时间 28天前

 一上来就整大活,抬出两淮盐政,却不是朱翊钧有心欺负老实人。</p>

实在是形势所迫,必然有人得挑此大任。</p>

缺钱啊!</p>

细数如今朱翊钧要做的事情。</p>

吏治、税制、度田、开海、重立少府、推动自然哲学的萌芽、拆分南直隶、改良朝贡体系……等等等等。</p>

桩桩件件,没有一事是不需要实打实的兵权做后盾的。</p>

练兵总得要白花花的银两。</p>

这就又回到了那个问题——在考虑钱用到哪里的时候,先得回答,钱从哪里来。</p>

各部司的属库有多少钱,是他让张居正当家后,第一件需要跟他交底的事。</p>

张居正也没想瞒着他,有了结果第一时间便给他通了气。</p>

其中,光禄寺情况最差。</p>

七月,让户科右给事中冯时,去查了光禄寺。</p>

九月有了结果,上奏说,光禄寺历年收支相抵,从无结余。</p>

这就罢了,自隆庆改元至五年,通计各省,拖欠共一十九万五千二百有奇。</p>

换句话说,寅支卯粮,一分不剩,各省的账,也开始慢慢收不上来了。</p>

而后则是户部太仓库,也就是国库。</p>

张守直致仕后,王国光上任户部尚书,立马彻查太仓库。</p>

上月便有了结果。</p>

太仓银库,止于六月底。</p>

实在各项银,共二百五十二万五千六百一十六两,金四百六十五两,铜钱一千六百一十九万九千四百八文。</p>

全部折算成白银,哪怕按多的折算来估计,也就五百万两白银!</p>

这可是国库!天朝上邦,国库才五百万两库存!</p>

远的说隆庆二年,岁支有四百四十万两,近的说去年,也支出了三百二十余万。</p>

换句话说,国库只有一年余的存银,难怪高拱说不能轻启战端,这点钱,但凡打一场,国库就要被掏空。</p>

其余大大小小,如兵部的太仆寺库等,几乎也都处于这种寅支卯粮,入不敷出的状态。</p>

内帑,更是不例外,否则先帝也不会跑去问户部要钱了。</p>

尤其是八月支出了一百万之后,便只剩二百三十万两了。</p>

这些情况,朱翊钧早就心里大致有数。</p>

所以早早做好了开源的打算。</p>

要开财源,怎么开?</p>

无论是税法,还是度田,开海,这些真正开源的事,又都需要银钱打底,以及长时间的前期准备。</p>

所以,第一笔启动资金,朱翊钧便盯上了盐政!</p>

都转运盐使司有六,曰两淮,曰两浙,曰长芦,曰山东,曰福建,曰河东。</p>

无论从哪口井开出来,都是这六司进行收缴、漕运。</p>

而天下盐政,大半都要落到两淮上来。</p>

所谓,长芦山东、价廉课充,惟淮盐居天下之半。</p>

但盐政来钱快,却并不意味着税收多。</p>

洪武年间,两淮盐场三十处,每岁有三十五万引,换算下来就是一亿四千斤。</p>

结果到了如今,只换了度量单位,从一引四百斤,改成了一引二百斤。</p>

听起来有了七十万引,实际上还是一亿四千斤。</p>

非常地稳定。</p>

当然,与之对应的,就是不知来历的私盐与日俱增,似乎真是倭寇晾晒的海盐一般。</p>

其实这也就罢了,足额交税,朱翊钧还能忍让一时。</p>

但是按照如今的盐纲制,一引收银六钱四厘,其外还另税三银,公使三银。</p>

合计一引收六银六钱四厘的税。</p>

那么两淮至少该缴税四百六十万两。</p>

可实际呢?</p>

去岁,分运户部、太常寺等各库,加起来才一百一十万两!</p>

明面上的两成!还不算私下卖出去的!</p>

简直是欺天了!</p>

从盐商,盐场、地方官府,到转运司、漕运衙门、中枢蛀虫,里里外外,上上下下,不知道收了多少!</p>

这就是他叫回海瑞的缘故。</p>

这种规模的贪腐,张居正都不一定会支持此事。</p>

只要有私情,终究要讲个“大局为重”。</p>

尤其是大明朝私人请托,可以说蔚然成风。</p>

张居正背靠楚党,一票门生故吏,盘根错节,更是会被众人拽着走。</p>

更别说还有什么浙党、晋党疯狂扯后腿。</p>

可以说,两淮的盐政,除了海瑞,没人能办。</p>

这里面的弯绕,凡是拉个有官身的,都多少明白一二。</p>

海瑞自然更是不例外。</p>

他瞬间就反应过来,失声反问道:“中枢已经到这个地步了?”</p>

两淮盐政,可比剥削百姓要难多了。</p>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