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万历明君> 第24章 和衷共济,求同存异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4章 和衷共济,求同存异(2 / 2)

万历明君 鹤招 更新时间 5个月前

高仪从袖中掏出一叠书稿,起身走到高拱面前,递了一张。</p>

又给张居正送了一张。</p>

这才回了座位,缓缓开口道:“这是我从户部存档的公文中整理出来的,两位且看看。”</p>

各部司的奏疏,公文,惯例要在内阁与六科留档。</p>

二人见高仪做了功夫,也很是仔细地浏览了起来。</p>

趁着二人看阅的功夫,高仪继续说道:“这是我朝九品十八级,朝官地方官员的俸禄。”</p>

“元辅方才说,倚靠俸禄过得好好的,自然是没错的。”</p>

“可是,除了元辅的德行操守之外,需知,元辅贵为少师,三孤之职,从一品官身。”</p>

“年俸252石,折银有151两,哪怕欠奉,去岁也发了一半下来,偶尔还有宫中赏赐例银。”</p>

“自然够用。”</p>

“可低品官员呢?两位不妨看看。”</p>

高拱脸上渐渐有些难看,却还是顺着往下看。</p>

张居正也从善如流。</p>

只听高仪继续道:“不说什么从九品了,但看我朝正七品,各县的县尊们。”</p>

“年俸31石,折银不过19两!去岁欠奉,地方七品发了六成,京官只发了三成,二位不妨算算能有多少。”</p>

“更别说都不是实发本色,其中折宝钞,又得砍去一大截。”</p>

“这还是咱们发出去的,中间兜兜转转,到手有几两碎银?”</p>

“我隔街的张屠户,一月只卖肉能得三两,一年都有三十多两!”</p>

“元辅,区区七品,哪里这么多大儒圣人?”</p>

“一县之尊,在县内几无掣肘,却连个屠户也不如,日常饭饮都不足,这不是逼着人家伸手吗?”</p>

“这考成法下去,各省府要么继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要么就境内官吏裁撤大半,这新法,就败坏了。”</p>

高仪言辞恳切。</p>

高拱默然片刻,终于不复方才的强硬:“好了,子象不必说了。”</p>

他叹了口气,终于吐露心声:“我是吏部尚书,你说的这些,我焉能不知?”</p>

“实在是……没钱啊。”</p>

“今年收上来的税,南直隶留了三成,给东南抗倭;山西布政司的税,尽数运往宁夏边镇;大行皇帝要修山陵;黄河汛期又将至;还有宣大嗷嗷待哺,要钱的地方我数都数不过来!”</p>

“太仓库,快要空了!”</p>

“否则何至于连内帑的钱都挪用了?”</p>

“子象,好话都会说,咱们做事需实际些,此例不能开。”</p>

高拱卸下那副强硬的外壳之后,这位权倾朝野的首辅,同样显得这般无力。</p>

不到他这个位置,当真不知这個家有多难当。</p>

吏部在册的官员两万八千人,哪怕能只给一半发绩效,一人哪怕十两,就要近二十万两。</p>

这还是不算吏员的,他哪里找这么多钱?大明宝钞吗?那都成厕纸了!</p>

真以为国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p>

隆庆元年,户部尚书马森一上任,发现太仓的存银仅够维持三个月,京仓的存粮仅够维持两个月,吓得要致仕。</p>

换了张守直任户部尚书,一合计,发现朝廷一年的收入,仅有二百三十万两,而支出却高达四百四十万两。</p>

甚至忍不住说了句“国计至此,人人寒心”。</p>

当初大行皇帝问太仓库要钱,群臣纷纷上奏劝谏,难道只是搪塞?</p>

今年年初,广东的殷正茂来奏讨要军饷,高拱应了二十万两,现在都没给出来!</p>

财政这个地步,怎么可能还给官员加薪俸?</p>

高拱只觉得高仪异想天开。</p>

若是考成法非要靠贿政才能推行,那还不如不推行了。</p>

高拱的态度很坚定——苦一苦百官,骂名他来担。</p>

对高拱这个态度,高仪早有准备。</p>

他绝口不提这钱谁出,就是明白进二退一的道理。</p>

若是直接提这钱内帑出,还怕高拱疑心是内廷要插手官员的俸禄财权。</p>

高仪顿了顿,假做迟疑道:“元辅……依我看,等夏税收上来,那十万两,也不要还给内帑了。”</p>

高拱皱眉:“何解?”</p>

高仪面色颇为犹疑:“我的意思是,请示两宫,将这笔银子,作为‘绩效’之用,如何?”</p><div id='gc1' class='gcontent1'><script type='text/javascript'>try{ggauto();} catch(ex){}</script>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