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块歙砚长三十五厘米,宽二十三厘米。是一个不规则的椭圆形。
砚台是由一整块歙石雕刻而成的,那名女子根据石材的皮壳纹理,雕刻出了一幅精美的山水画。
如果黄震没看错的话,这上面刻的,应该是黄山的景色。
在远端的一处小山头上,黄震发现了一排蝇头小字“程汪氏”。在排字下面还有一个更细小的字,“萍”。
黄震若是没有记错的话,记忆中的那名女子就是叫萍儿,所以这应该是那名女子刻的。
而砚台背面,还歪歪曲曲地刻着两个字,“大昌”。
这两个字看起来无比稚嫩,想来应该是那个孩子刻的。
那么那个孩子的名字应该叫做程大昌。
黄震放下手中的砚台,伸了一个懒腰,这几天可真把他累惨了。
要不是赚钱的信念支撑着他,他早就放弃清理了。
不过结合之前陶罐的记忆来看,黄震慢慢梳理出整个事情的经过。
宣和二年十月初九(1120年10月)方腊率众在歙县七贤村起义。
程姓男子带着妻子汪萍逃离歙州北上汴京。
两人到达汴京后,在城郊结庐而居。
程姓男子在城中做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宣和三年或者四年(1121—1122年)诞下麟儿程大昌。
同年,那方歙砚诞生。
四年后靖康元年(1126年),第一次汴京之战,汪萍失踪。
次年,父子二人也逃难去了。
这是黄震大致推测出来的结果,跟实际情况应该会有一些差距,不过差的应该也不多。
可惜的是之后就再也没有相关的记录了,也不知道这一家人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
黄震放下手中的歙砚,摇头叹息了一声。
管他那么多干嘛,这家人都已经是九百年之前的人了。
即便是知道这些,又有什么用呢?
徒增烦恼罢了。
随即,黄震收拾了一下心情,决定点几个好菜,犒劳一下自己这些日子以来的辛劳。
很快,外卖小哥便把外卖送到了他的手中。
黄震一边吃,一边回想着,自己好像有什么事情忘记了。
他愣愣地看着桌上的大餐苦苦思索着。
突然,黄震一下子蹦了起来,“卧槽,忘记那小子了。”
随即,他拿起手机,发了条消息给赵晨飞。
【在干嘛呢?】
很快赵晨飞便回了消息。
【马上吃饭了,有事快说。】
黄震见状,马上回了一条。
【等你吃好饭再说。】
接着,他阴恻恻地笑了笑,回到书房给那块歙砚全方位地拍了几张照片。
估摸着赵晨飞差不多开始吃饭了,黄震按下了发送的按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