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历史军事>隋唐天字七书> 第293章 身为傀儡何须恶,事到临头悔方迟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93章 身为傀儡何须恶,事到临头悔方迟(2 / 2)

隋唐天字七书 流云舞天风 更新时间 2023-08-01

当年,在李靖擒获东突厥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之后,薛延陀就曾经对李世民厚待突厥余部大惑不解,甚至充满怨气地说,应该将突厥人全部当成唐朝的奴隶。</p>

因为,灭人之国,必然斩草除根。</p>

他们和突厥人,已结下解不开的深仇,双方不死不休。</p>

相对于西进西域,他们更担心的是突厥再起。</p>

而现在,突厥人竟然大举北上,进入漠南,和他们的地盘,仅仅只隔了小小的一道沙碛。</p>

双方已成世仇,必须先彻底解决突厥的问题。</p>

因而,薛延陀即使明知道这是唐朝的阳谋,也只能全力应付。</p>

李世民轻轻一着,就已经剔除了一个西进争雄的强敌,西域,必须由唐朝来主宰。</p>

同时,唐朝还有一个不省心的邻居。</p>

那就是吐蕃,因为唐朝的拒婚,松赞干布发动了松州之战,这虽然是一次无关重要的战役,但唐朝被迫应战,将本来准备讨伐高昌的军队,原封不动、成建制地转向对付吐蕃。</p>

这就是当弥道行军的兵将来源。</p>

但松州之战,对唐蕃双方来讲,都不是一个好的时间和地点,更没有任何的必要去发动一场长时间,大规模的战争。</p>

双方浅尝辄止,就鸣金收兵。</p>

最后,以李世民许婚,双方关系和缓,皆大欢喜为结束。</p>

和吐蕃的结亲,让李世民和松赞干布,当世两大天骄,以不胜不败的局面,握手言和,也是幸事。</p>

外部忧患已平,李世民可以全力对付高昌了。</p>

贞观十三年,以侯君集为主帅的交河道行军开始。</p>

李世民发布了一道充满理性兼具霸气的讨伐檄文。</p>

檄文中从内政和外交方面,明确指出高昌的四宗罪。</p>

一是扣留东突破灭后,欲返唐的汉人。</p>

二是阻塞商路贸易。</p>

三是投降西突厥,攻击泥孰系突厥。</p>

四是进攻焉耆。</p>

这份檄文,第一二条高昌之罪,其实是早存事实,其来有自,陈芝麻烂谷子,不值一提。</p>

真正的原因,是第三四条,那就是高昌投降西突厥,本质上是叛唐的行为。</p>

这是不可接受之罪。</p>

高昌王麹文泰多次东去长安,见证过隋朝如日中天的国势,也亲眼见过大乱之后,贞观之治时的气象。</p>

麹文泰心中一直存有侥幸,认为李世民不会直接派兵进入西域。</p>

他盲目地认为,现在唐朝还需要休养生息,他在朝靓之路上,亲眼看见秦陇以北,沿路萧条,远远比不上昔日隋朝气象万千。</p>

麹文泰曾经充满自信地对亲近的人说:“唐国去此七千里,沙碛阔二千里,地无水草,夏风如焚,风之所吹,行人多死。”</p>

在讲了一通,高昌的优越自然环境后,他进一步展望了两国的对比:“遣行百人不能得至,安能致大军乎?若顿兵于吾城下,二十日食必尽,自然鱼溃,乃接而虏之,何足忧也。”</p>

这种盲目的自信,让高昌在错误的方向上狂奔。</p>

麹文泰自恃有突厥的加持,他狂妄地说:“设今伐我,发兵多则粮运不给,若发三万以下,吾能制之。”</p>

但麹文泰何曾真正见过大国之威。</p>

当侯君集的大军齐集碛口之时,麹文泰忧惧交加,竟然一病不起,撒手归西了。</p>

唐朝已经出兵,势无加兵之理,西征此战,对于高昌势在必得。</p>

侯君集挥兵继进,兵分两路,准备先拔掉西突厥在天山以北的据点,可汗浮图城。</p>

而当乙毗咄陆可汗得到消息,唐军正式进入西域时,他的直觉认为,这支军队冲自己来的。</p>

乙毗咄陆可汗不愿意和唐朝硬刚,他想也不想,立即引军西奔到千里之遥。</p>

他准备坐山观虎斗,先看看情况,再决定下一步的行动计划。</p>

他很快等来了可汗浮屠城失守,守将阿史那步真投降唐朝的消息。</p>

这就是唐朝在西域的第一战,罗漫山之役。</p>

这是攻下可汗浮屠城必经的一道关隘,守军恃险而守,但他们见识了唐朝领先于世界的,先进的攻城技术和科技。</p>

那是从山东带过来的能工巧匠,他们就地取材,因山伐木,制作了无数攻城器械。</p>

《册府元龟》记载:“代木则山林皆尽,叱咤则山谷荡薄……机桧一发,千石飞云。”</p>

僻远的西域小邦,何曾见过这等阵仗。</p>

于是,唐军不费吹灰之力,轻取罗漫山关隘。</p>

为了纪念第一战的胜利,唐军在山顶立碑刻石纪功,然后,以风卷残云之势,接纳了可汗浮屠城的投降。</p>

扫清了外围后,这支前锋军队,继续挺进,终于和侯君集的主力,汇集在田地城。</p>

这是高昌的紧要之地,也是高昌王城的门户。</p>

侯君集将在这里迎来第一个考验。</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