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汉分隔,夷夏有防。</p>
第二种方案,顺理成章地提出来了。</p>
这个方案的核心是:胡本是胡,汉本是汉。</p>
这种观点具有现实意义,但更趋向于消极应对。</p>
在唐朝的政治中,已形成一种共识,正如当年郑元寿说服颉可汗利退兵时,说过一句经典的话,“汉与突厥,风俗各异。汉得突厥,既不得臣,突厥得汉,复何所用?”</p>
可见完全的胡汉混杂,胡汉一家亲,事实上很难做到。</p>
窦静,当朝大族窦氏的代表,就坚定持有这个观点。</p>
窦氏一族,累世为北周隋唐的外戚,无数子弟和公主成婚,而最重要的是,无数代的窦氏优秀女性,都和皇帝以及皇室联姻,可以说是当世屈指可数的世家大族。</p>
他们也是关陇集团最核心的成员之一。</p>
窦静的份量,当然更代表了李唐上层社会的观点。</p>
他更进一步表明说:“(突厥)同夫禽兽,……不可以刑法绳,不可以仁义教。”</p>
最后,他提出自己的意见,“得之无益于治,失之无损于化。”</p>
窦静举张让他们继续处于黄河之北,任其自生自灭,但不再立大可汗,分部落而治。</p>
这是一种强调夷夏之防,放任自流,但为了避免养寇为大,需要分化平衡的观点。</p>
李世民也没有采纳这个意见。</p>
这是一种省事省心省力的方案,并不是他不想,而是力有所不足,看上去很美而已。</p>
因为漠北变天了,现在的主人叫薛延陀。</p>
他们虽然在大草原上还没有完全站稳脚,还需要唐朝的认可和扶持,但他们已是当之无愧,货真价实的漠北霸主。</p>
在大是大非的原则上,他们有足够的力量维护自己的利益。</p>
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p>
他们不会同意突厥人重返大草原,即使有唐朝的支持,即使面对要和唐朝开战的风险,他们也在所不惜。</p>
事实是,突厥人也没有能力再返回大草原。</p>
但他们虽然被放弃,却是一颗真正有效有利的棋子,亡国之族,命运本来就不可能由自己作主。</p>
这可以从后来的事实得到验证。</p>
在突厥归唐之后的九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结社率叛乱。</p>
结社率是突利的兄弟,在长安为质,突利确实是李世民的好兄弟,也是最好的盟友。</p>
在李世民和东突厥颉利可汗决战前,突利就已经率部归唐,这对颉利可汗无异于釜底抽薪。</p>
一切尘埃落定后,作为回报,突利成为首批四个突厥州中的顺州都督。</p>
李世民为了照顾突利的情绪,特地给他解释了为什么突利居功至伟,但没有立他为突厥可汗的原因。</p>
“昔尔祖启民亡失兵马,一身投隋,隋家竖立,遂至强盛。……无岁不侵扰中国……我所以不立尔为可汗,正为启民前事故也。改变前法,欲中国久安,尔宗族永固,是以授尔都督。”</p>
突利也一心体国,忠诚奉上,演绎了一段君臣相得始终的佳话。</p>
但都督位置传至突利儿子一代时,就发生了变化。</p>
在长安为质的突利弟弟结社率,因为自己的职位久不得调,心生怨望,准备干一票大的。</p>
当李世民按惯例前往九成宫避暑打猎时,结社率奉突利的儿子为主,纠合了四十几个全副武装的部族首领,竟然准备对李世民实施斩首行动。</p>
事起仓猝,猝不及防之下,他们差一点成功。</p>
他们行动迅速,甚至已杀掉了几十个李世民贴身的卫士,纷飞的箭雨,在李世民的面前呼呼作响。</p>
几支羽箭,甚至已落到李世民脚下。</p>
生死一瞬之间。</p>
虽然叛乱最终失败,参与的结社率等都被追斩,但李世民或者念及突利的香火情,特赦突利的儿子死刑,流放岭外。</p>
印象深刻而有些后怕的李世民改变了观念,也让唐朝对安置突厥的方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p>
李世民发出了感慨,“中国,根干也;四夷,枝叶也;割根干以奉枝叶,木安得滋荣!朕不用魏征言,几致狼狈。”</p>
结社率事件导致李世民遣返突厥,准备让他们迁回黄河之北。</p>
但此一时彼一时也,突厥人回不去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