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其实已经是一个非常节制和克制的皇帝了。</p>
有一次,魏征问了李世民一个问题,“人言陛下欲幸山南,外皆严装已毕,而竟不行,何也?”</p>
李世民大笑说:“初实有此心,畏卿(魏征)嗔,故中辍耳。”</p>
可见贞观之际,李世民和魏征一世君臣,并非只是千秋万代美名,而是于国于家于世,确实大有裨益。</p>
若非二个人同心戮力,一个置自身安危于不顾,一个克己复礼,非要证明,成就自己一世声名,恐怕也是无法完成。</p>
相对于魏征的不计成败直颜犯谏,识相的大臣还是更多,尤其不是李世民核心圈子之中的位高权重者。</p>
飞鸟尽,良弓藏,自古皆然。</p>
李靖大功,居高不赏,实有震主之嫌,虽然在玄武门事变之中,采取了中立稍偏向于李世民的态度,却始终无法进入李世民的核心圈子。</p>
但治国者,有功必赏,有罪必罚,赏罚分明,才能以一世规范,立万世的规矩。</p>
李世民曾经敲打过李靖。</p>
在李靖击破颉利可汗,却纵兵掳掠抢劫颉利的大本营之后,御史大夫温彦博参了李靖一本。</p>
认为他统帅的军队目无纪律,以致让颉利可汗多年搜刮的珍宝,全部落入兵将之手,并且淫乱颉利可汗的部属。</p>
这并非仁义之举,也不是大国风范,事实确凿,欲辩无方。</p>
李世民当场就严厉斥责了李靖。</p>
李靖本来以为自己居功至伟,至少会得到君王的高度赞扬,想不到却惹得一身骚。</p>
李靖非常识时务,他赶快低头认罪。</p>
许久之后,李世民冷静下来,才不咸不淡地对李靖说:“隋将史万岁破达头可汗,有功不赏,以罪致戮。朕则不然,当赦公之罪,录公之勋。”</p>
然后加官赐赏,但李世民这番话,却可轻可重。</p>
李靖听出了弦外之音,如果自己也象隋朝的史万岁一样,再不和朝廷站在一边,或是有所怨言,他李靖,就是唐朝的史万岁。</p>
但对于李靖这种级别的勋官,出将入相是传统,非宰相不足以酬勋。</p>
隔了一段时间,李世民又开诚布公地对李靖说:“前有人谗公,今朕意已悟,公勿以为怀。”</p>
李靖听到这话,心中更是打鼓,知道自己锋头太锐,为人所忌,前日因今日果,君心难测,自古伴君如伴虎,诚不虚也。</p>
敲打过后,该办正事了。</p>
李世民加拜李靖为尚书右仆射,这是宰相之职。</p>
将李靖调离军职,交出实权,步入政坛,达到人臣巅峰,让一朝瞩目,万世景仰。</p>
这当然是李世民顾全君臣之义的行为。</p>
李靖也早已开悟,他很上道。</p>
虽居宰相高位,但他卸下往日在战场之上,纵横捭阖,料敌如神的本事,每天端坐衙中,和另外的宰相们议事时,恂恂然似不然言。</p>
藏巧于拙,以智为愚,李靖实在是有大智慧的人。</p>
李唐一朝,自李渊至李世民,很少屠戮功臣,其实也是事出有因。</p>
李渊是因为还没到时候,他在位之时,李唐一直都在和群雄们征战角力,还处于创业阶段,虽然李唐的局势较,但外患始终未除。</p>
更重要的是,北方的突厥,给了李渊王朝巨大的生存压力,甚至一度逼迫他想他要迁都。</p>
在这种环境之下,李渊还需要依靠给他打天下的功臣元老们。</p>
刚刚一统天下,本以为好日子要开始了。</p>
但又爆发了太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激烈的储位之争,上演了兄弟相残的惨剧。</p>
内忧外患,纷至沓来。</p>
李渊即使有心,也是无力,非不想也,是不能也。</p>
李世民却大不相同,他是不需要,他有更好的处理功臣们的方式和选择。</p>
李世民本来就是不世出的人才。</p>
资历比功臣们老,功劳比功臣们大,才干也完全不输于功臣们,并且,最重要的是,李世民有一个所有功臣们都不具备的优点,他比他们年轻。</p>
年轻就是最大的本钱。</p>
年轻才是最核心和最重要的一点。</p>
李世民非常年轻,太原起事时,他二十岁;玄武门之变的当年,就当上帝国的皇帝,他才二十八岁。</p>
这个年龄,让他有足够的自信和勇气,慢慢熬过他的那些老伙计们。</p>
况且,他得位不正,但在治理国家的理念上,一直强调逆取顺治。</p>
李世民也一直想证明自己才是李唐王朝最合适的接班人和皇帝,他不需要,也不能再大规模屠戮功臣。</p>
这让李世民一朝的功臣们,基本都可以颐养天年,善得始终。</p>
但事虽如此,也有例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