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君素和河东城一样,坚强而有硬度。</p>
屈突通非常有知人之明,这是他选定接任他守护河东的将领。</p>
他相信,尧君素是一个可以和河东城共存亡的人,也是一个必然以死殉国的国士。</p>
他没有看错人。</p>
尧君素大有来头,他是杨广还是晋王时的旧人,杨广因为他是龙潜之旧,对他多有提携,放心大胆让他带兵作战,尧君素也不负杨广的知遇之恩。</p>
他勇猛而顽强,并且素有胆略,颇得军中将领的信任。</p>
在隋末群雄并起之时,很多隋朝的部队或多或少,都有兵将变节投向义军,但尧君素治军严谨,只有他的部队,全军一心向隋,从不曾走脱一人。</p>
现在,他独挡一面,守护河东城,这是杨隋王朝最后的荣耀。</p>
但屈突通还是必须要去招降尧君素。</p>
河东城下,旧人相见,故国已多秋,两人殊途,相顾无言,悲不自胜之间,唯语泪先流。</p>
屈突通见到昔日部下,也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他愧悔交集,泣下沾襟。</p>
气氛压抑到极点,旁边的众多将士也见景生情,全都哽咽痛哭。</p>
他们知道,连屈突通都已经投降,天下大事已不可为。</p>
大隋亡了。</p>
昨为大隋臣,从今之后,就是亡国奴了。</p>
但正事还是要办,屈突通说明来意。</p>
他对尧君素推心置腹地说道;“吾军已败,义旗所指,莫不响应。事势如此,卿当早降,以取富贵。”</p>
尧君素早就立定志向,誓做守节之臣,他斩钉截铁地回复道:“公当瓜牙之寄,为国大臣,主上(杨广)委公以关中,代王(杨侑)付公以社稷,国祚隆替,悬之于公。奈何不思报效,以至于此。纵不能远惭主上,公所乘马,即代王所赐也,公何面目乘之哉!”</p>
屈突通无力反驳,但依然勉强为自己辩解道:”吁,君素,我力屈而来。”</p>
尧君素不为所动,严词拒绝道:“方今力犹未屈,何用多言。”</p>
他早就抱有必死之心,正如他对自己的部下所说:“吾是藩邸旧臣,累蒙奖擢,至于大义,不得不死。”</p>
他要以一死以酬杨广的知遇之恩。</p>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长安已远,洛阳犹在。</p>
但中间已是山水相隔,音讯不通了,尧君素为了尽忠,详细将河东城的情况写了一封信,想寄给洛阳的越王杨侗。</p>
他制作了一去木鹅,将这封信寄在它的头颈之上,然后放入黄河,让它随波逐浪,希望能有幸被下游的洛阳收到。</p>
尧君素的行动感动了天地,河阳守军得到了这封赤胆忠心的书信。</p>
越王杨侗大为感动,他立即派人册封尧君素为金紫光禄大夫,这是正三品的大官,并且,还专门派人冲破封锁,当面表彰尧君素。</p>
这是无上的荣耀,人生至此,足以无憾。</p>
尧君素求仁得仁。</p>
李渊并没有放弃尧君素,一直想用招降的方式来解决河东的问题。</p>
于是,只要东都洛阳有归降的官员,李渊一律把他们派到河东城下,陈述利害,想动摇尧君素的军心和和抵抗的勇气,从而兵不血刃拿下河东城。</p>
李渊对于尧君素的招降,是真诚而耐心的。</p>
因为唐兵在河东城下折损较多,双方已结下解不开的深仇,为了打消尧君素的顾忌,李渊开出了一个非常特殊的条件。</p>
他特意赐给尧君素一张金券,特别承诺他投降之后,可以免死。</p>
李渊应该确实有诚心,他赐的是金券,而不是普通的铁券,似乎也表明自己的赤诚。</p>
但尧君素依然不为所动。</p>
李渊准备做最后的努力。</p>
他重施故伎,想用亲情来笼络招降尧君素,于是,李渊将他的妻子派往河东城下说服他。</p>
他的妻子向他传递了最新的消息,“隋室已亡,天命有属,君何自苦,身取祸败。”</p>
尧君素对自己狠,对他的妻子更狠。</p>
他在城上大声呵斥道:“天下事非妇人所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