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其不意,已占优势。</p>
杨素的军队如天降神兵一般,突然出现在赵子开大军的背后。</p>
杨素知道不利久战,他必须在杨谅的军队反应过来之前,取得最大的战果。</p>
他采取了直奔主题的斩首战术。</p>
他的兵锋,直指主帅赵子开一方军营的深处,杀人放火,四处破坏,赵子开的军队突然遇袭,以为杨素的主力杀到,混乱之中,不辩敌我。</p>
赵子开全军崩溃。</p>
阵脚一乱,人人争相逃命,自相蹂践,死伤数万。</p>
十万主力,竟然一朝败亡。</p>
但杨谅并不慌张,他还有本钱。</p>
他自己本人还率领着十万精锐,但他从头至尾,百无一能,唯一的能力,就是将一手好牌打成稀烂。</p>
杨谅在蒿泽和杨素形成持久战的形态。</p>
但一场大雨,改变了这种态势,杨谅想要主动撤军,回守清源。</p>
当时,杨素虽然新胜,但他的兵力并不足以正面硬扛杨谅,况且,在高壁和赵子开一战,他也损失了不少精锐,他的军队,急需修整。</p>
杨谅的谋士王頍敏锐地发现了杨素的强弩之末势。</p>
于是,他向杨谅献策,“杨素悬军孤入,士马疲弊,王(杨谅)以锐卒自将击之,其势必克。今望敌而退,示人以怯,沮战士之心,益西军之气,愿王勿还。”</p>
杨谅既不知兵,又不知人,更不知任人。</p>
他坚持己见,要退守清源,这一退,就退掉了他所有的希望。</p>
王頍知道杨谅败局已定,他私下对他的儿子说:“气候殊不佳,兵必败,汝可随我。”</p>
王頍知道,是时候寻求退路了。</p>
事实正如王頍所料,杨素在清源一战中,大军势如破竹,屡战屡胜,俘虏了杨谅的大将萧摩诃。</p>
这是杨谅的核心军事骨干,这意味着杨谅在军事上已经彻底失败。</p>
杨谅再没翻身的机会,他只能退守龟缩在晋阳的老巢中,惶惶不可终日。</p>
他再无路可退了。</p>
杨素进兵合围晋阳,兵临城下,杨谅再没有力量抵抗,只能开城投降了杨素。</p>
也许,杨谅认为自己是当今皇帝的亲兄弟,自己的起兵理由又只是斩杨素,清君侧。</p>
局势再怎么样坏,或者也可以保全自己性命。</p>
杨谅稀里糊涂地造反,又不知所谓地投降。</p>
他确实保住了一条命。</p>
在秋后算帐中,隋朝文武百官都积极上书,认为杨谅谋反,其罪当死。</p>
但杨广在大局已定下,却表现了难得的仁慈,他说:“朕终鲜兄弟,情不忍言,欲屈法恕(杨)谅一死。”</p>
于是将杨谅除名为名,幽禁一生。</p>
杨谅虽然保住一命,但随他造反的将士,就远远没有他这么幸运了。</p>
王頍在杨谅出城投降之际,和自己的儿子,一路飞奔北上,准备投奔突厥。</p>
但王頍始终只是个外来龙,显然并不怎么熟悉逃跑的路线。</p>
慌乱之际,他入山已深,才发现山路断绝,前路已绝。</p>
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王頍知道自己的时刻到了。</p>
他对自己儿子说:“吾之计数不减杨素,但坐言不见从,遂至于此,不能坐受擒获,以成竖子(杨素)名,吾死之后,汝慎勿过亲故。”</p>
于是,王頍自杀。</p>
他的儿子将他悄悄埋葬在洞穴之中。</p>
但山中清苦,缺乏饮食,他的儿子无法忍受饥饿,就忘记了父亲的遗言,出山去投靠相识的熟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