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小说BT吧>综合其他>房穿明末,开局后门通北美> 第51章 再破明港,张家屯粮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1章 再破明港,张家屯粮(2 / 2)

刘升看了红娘子一眼,便道:“算是吧。”</p>

“恩公既是义军首领,只要答应饶俺们性命,俺们便出来投降。否则,俺们便点燃仓里的食油,与粮具焚!”</p>

张家粮仓中还存有食油?</p>

张家有病吧!</p>

刘升与红娘子、杨和庆对视了眼,便道:“保住粮食要紧。”</p>

两人点头。</p>

刘升于是高声道:“我可以保你们不死!”</p>

刘升说完,过了大约一两分钟,院门吱呀一声打开了。</p>

弓兵什长张遨当先走了出来,之后是李牛等伤兵——前前后后一共出来二十六人,竟有大半带伤。</p>

刘升走过去问:“里面没人了?”</p>

张遨道:“俺们信任恩公。”</p>

信任?</p>

刘升可不这么觉得。</p>

这些人弓兵多半是自知难以真正威胁到义军,所以才要了个活命的口头保证就出来了。</p>

果然,红娘子带人进去查看,发现只有一个粮仓中放了桶食油。</p>

也就是说,这伙弓兵之前说什么“与粮俱焚”根本是吓唬人的。</p>

刘升并没有急着处置这伙弓兵,而是跟着进了粮仓大院。</p>

他发现此时的粮储建筑已经颇为讲究。</p>

如张家这座大院,在东北南各修建了一排粮仓,每排有十间粮廒,都是按照明朝粮仓标准修建的,甚至犹有过之。</p>

粮廒墙壁、地面都是以砖石和石灰砌筑,三排粮仓之间的一大片空地青砖砌筑,用来晒粮。</p>

屋前屋后都放着盛水的大水缸,以防备火灾。即便如今在大旱期间,也都有半缸水。</p>

至于其他通风、防潮、防虫、防鸟措施,应有尽有。</p>

“这一间房存了多少粮食?”</p>

红娘子之前从闫远山那里了解过,闻言答道:“大概每间两百石吧,大多是没脱壳的。”</p>

“张家居然囤了六千石粮食?”刘升感到惊讶。</p>

张家虽说是汝宁的大粮商,明港第一大地主,可说到底还是乡间土豪,跟那些拥田数万亩的超级地主不能比,跟有十几万、乃至数十万亩田地的朱明藩王就更不能比了。</p>

可想想张家在明港本就有五千多亩田地,只要不遭遇让粮食绝收的特大旱灾,一年自产的粮食至少也能收个上千石。(本文明代北方夏麦秋粟,正常年景按亩产两石算。)</p>

再加上此时淮河连通大运河与长江,张家从湖广、四川贩粮到汝宁有水运便利,囤积几千石粮食倒不算什么了。</p>

红娘子却道:“没六千石,有些粮廒是空着的,还有些没装满,估摸着也就四千多石吧。”</p>

刘升再次想起某影视中地主多处藏粮的剧情,便道:“张家应该不止这一处粮仓吧?”</p>

红娘子带义军破过不少地主的家,也知道地主的藏粮习惯,点头道:“肯定不止,等把张家人带过来一审问就知道了。”</p>

“张家人你准备怎么处置?”刘升问。</p>

红娘子张了张嘴,却又将要说的话咽了回去,反问:“刘寨主认为该怎么处置?”</p>

刘升笑了。</p>

红娘子这么问,显然已有以他为主的意思了——尽管她还没去看过那“宝地”。</p>

笑过后刘升想了想才道:“公审吧。”</p>

“公审?”红娘子疑惑。</p>

刘升解释道:“就是让老百姓来审判他们是否有罪,老百姓认为该杀头的,我们就砍头;老百姓认为该打板子的,我们就打板子。”</p>

其实刘升对是否祭出“公审”的方式处置张家人有过犹豫。</p>

因为公审并不是表面看着那么简单、随意,组织者需要事先进行一定调研,还要拥有一定控场能力,不然很容易出现两种不利结果。</p>

不调研的话,假如拉上去的大多数都是老百姓眼中的“好人”,就容易把义军衬托成邪恶的一方。</p>

没有控场能力的话,要么激发不出百姓参与的热情,导致冷场;要么就是场面失控,出现大面积诬告或老百姓直接把被审判者打死的情况,甚至发生自相践踏的恶劣事件。</p>

总之,公审不容易,尤其是第一次,组织者会面对不少困难。</p>

但刘升却觉得审判张家的机会很好,给可以给义军锻炼一下,积累经验。</p>

红娘子想了想,却提出了疑虑。</p>

“明港镇普通百姓中也有不少张家族人,张家的佃户就更多了,其他人也都是张家的乡亲。</p>

俺们在他们眼中却是外来的匪寇,如果他们都说张家人无辜,该放了,甚至要俺们留下张家的粮食、钱财,那该咋办?”</p>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