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v id="center_tip"><b>最新网址:www.</b>第十一部决战钟离
第一章萧衍的手段
时移事易,中华北方的庞然帝国北魏在历经建国、征讨、改革、动荡时,南方汉人政权也在发生巨变。
公元479年,刘宋大将萧道成篡位,建立齐,为与北方的北齐区别,史称南齐。刘宋的建立者刘裕是西汉开国皇帝刘邦的后裔,而萧道成,则是西汉开国宰相萧何的24世孙。
刘邦、萧何二人当年通力合作而夺得天下,关系形同莫逆。刘邦无赖出身,除了会用人、泡妞,其余能力平平,却一跃成为至尊。而萧何才华横溢、功劳显赫却低调侍主,为了躲避刘家清洗还得主动自污。没想到在600多年之后,他们二人的后代你来我往,先是刘裕建立刘宋,再是萧道成篡宋建齐,似乎是为当年萧何的低调做补偿。历史,冥冥中总有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因果循环。
南齐的统治范围,大致相当于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各省。到第六代皇帝萧宝卷时,国内大乱。
南朝偏安江南,人心浮动,王朝更迭频繁,本属正常。刘宋王朝也不过历经8位皇帝,南齐在第6代皇帝任上出现政局不稳乃至亡国,也实属正常。
然而,权臣篡位或夺位后,在历史课本上不给废帝或前任搞个弱智变态的评价,如何能证明自己推翻前朝的合法性?譬如杀兄弟、绝子侄、霸弟媳的李世民大帝,不仅把一母同胞的亲兄弟搞成了善妒、乱伦的弱智变态,还不忘替老爸李渊着想,给前朝废帝、表叔杨广办了个弑父、淫母、杀兄、幽弟的昏君大套餐。史官不允许?想想太史公司马迁,再想想陈寿,什么就明白了。毕竟,历史终归是胜利者书写的。
萧宝卷作为南齐末代皇帝,在史书上的评价自然也好不了多少。且看《南齐书》中关于萧宝卷的记载:
萧宝卷之父萧鸾,系以阴谋手段篡夺的帝位,篡位后滥杀前任皇帝齐高帝、齐武帝的子孙以巩固统治,临死之时还不忘传经送宝,教育儿子萧宝卷:作事不可在人后!
意思是:当人看到你成功的光芒时,就会忘记你手段的黑暗。所有让人佩服你的,是你的实力,而不是你的人品。记住,这就是人性。
萧宝卷读书不行,却将父亲的这碗毒鸡汤喝了个干干净净,吸收了个彻彻底底。对手下大臣,稍有不如意,立即加以肉体灭绝。
此君除了对杀人感兴趣外,还对另外两件事儿感兴趣。
一是,喜欢将宫殿当成市场,让太监们当屠夫,在宫殿里杀猪宰羊,宫女当售货员,卖酒卖肉。这点与刘裕儿子刘义符在皇宫里开超市有些像,二人都是商贸爱好者,当皇帝不大行,干个市场监督局局长绰绰有余。
萧宝卷还挺谦逊低调,让自己的宠妃潘妃当市长,自己当副市长。当然,这个市长不是现代意义上的市长,而是市场管理员(市令)。
就这样,太监、宫女、皇帝、皇妃一帮人,乱哄哄的在诺大的皇宫里搞起了市场经济。
萧宝卷喜欢做的另一件事儿,更令人无语。
某天夜里,南齐京师建康某富人家里来个小偷,偷完东西往外走时,被主人发现,小偷一刀将主人砍死。
按照当今刑法,在实施盗窃时,为逃匿、抗拒抓捕或隐匿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以暴力相威胁的,应转化为抢劫罪。抢劫致人死亡的,更是要处以极刑。
然而,该案犯不但没被追究刑事责任,还把地方官吓了个半死。因为,这个小偷不是别人,就是当朝皇帝萧宝卷。
萧宝卷盗窃、抢劫成瘾,一月中能有20多天要外出干这勾当,“入富室取物,无不荡尽”,他又不愿被人看见,谁遇上就要被砍头。
最后,南齐出现一奇观:专门有地方官猫在宫门附近,一见萧宝卷出宫,立即跑回自己辖区奔走呼叫驱逐百姓,“皇偷来了,皇偷来了”
这通喊,比现代的喊“城管来了”更好使。顿时,道无行人,铺存空屋,一时“工商莫不废业”。
《南齐书》对萧宝卷的这个描述,符合现代《犯罪心理学》理论。这属于偷窃癖,系一种意志控制障碍范畴的精神障碍,外在表现是反复出现的、无法自制的偷窃行为。
具有偷窃癖的人,大多有性格缺陷,如自幼倔强、好强、自私狭隘、报复心强。此癖的养成与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有萧鸾这样心理阴暗还不忘给儿子传经送宝的老爸,萧宝卷能成长成这样,也就不奇怪了。
萧宝卷昏暴,南齐内乱不已,始安王萧遥光、太尉陈显达、大将崔景慧等先后叛乱,但都被萧宝卷镇压。
平定叛乱后,杀大臣上瘾的萧宝卷,环顾左右杀无可杀。不杀人,心里又难受,干脆再杀个过过瘾吧,杀谁呢?
杀那个平叛最得力的大臣吧,他叫萧懿。
萧懿,父亲萧顺之是齐高帝萧道成的族弟,故其称萧道成为伯父,而论辈分其应是萧宝卷的族叔。萧懿时为当朝的尚书仆射,接连率兵平定了裴叔业、崔慧景等人的叛乱,又被提拔为尚书令,由副总理转正为总理,又是部队的参谋总长。
什么参谋总长,我才是。萧宝卷杀人瘾一犯,把萧懿给赐死了。不分良莠乱杀无辜,总归自取灭亡。萧懿有个弟弟叫萧衍,为兄报仇发兵进攻建康。萧宝卷顺利领了盒饭,南齐篇,基本剧终。
萧道成英明神武建齐,传承仅23年,亡于不肖子孙、弱智变态的萧宝卷。一切似乎是那么的顺理成章,符合朝代更迭的逻辑。这段历史记载,出自《南齐书》,主要是卷七的《东昏侯宝卷》。萧宝卷被宦官所杀时年仅18岁,被贬为东昏侯,谥号为炀,跟杨广一个待遇。然而,大家可仔细想想,一个继位时年仅14岁、在位仅4年的孩子,能泛起多大风浪?
能泛起多大风浪,取决于《南齐书》的作者如何写。该书作者,萧子显,齐高帝萧道成的孙子。以前朝宗室身份撰写前朝历史,在二十五史的众多作者中独一无二。萧子显作为南齐皇族,怎会抹黑自家历史?
因为,南齐灭亡时,萧子显只有12岁,还是个孩子。另外,取代南齐的萧衍,不仅是新朝的皇帝,还是萧子显的堂叔,血缘虽然有些远,但新朝的皇帝也姓萧,这令萧子显奉命黑起前朝来还是减轻了很多心理负担。何况萧衍待萧子显并不薄,萧子显在南梁也混的是风生水起,最高官至侍中领吏部尚书,妥妥的副国级。
萧衍用近一年的时间推翻了萧宝卷,但也仅仅是控制朝政,并未马上登基,而是改立萧宝卷的弟弟、萧鸾的第八子萧宝融为帝。毕竟饱读诗书,脸皮再厚,也得找个理由登基才能显得更道德不是?
这个理由很好找,但是也得其他人提出、自己再推脱一番才就范,方显得更更道德。会不会演过了没人能意会呢?这点萧衍很放心,因为他知道,在揣摩领导心思方面,中国的文人集团若称第二,没人敢称第一。
萧衍的手下,至少有三个人看穿了老板的心思。这三个人是,大司马咨议参军范云、骠骑将军司马沈约和记室参军任昉.
三人虽官职貌似是军方的,其实本质都是文人。譬如,这个沈约,虽然官职是骠骑将军司马,可其人却堪称南朝的文坛领袖。中华文化浩瀚博大,源远流长,学问渊博、精通音律的人如星云集,为何沈约能被推崇为南朝的文坛领袖?
因为,他创作了永明体,促进中国古代诗歌从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古体诗”,开始走向人为艺术的“近体诗”。永明体,是近代诗形成的前奏,而其产生的基础,是所谓的“四声八病”。
“四声八病”,是声律的要求。声律,是诗歌的灵魂之一,也是诗歌在民间得以口口相传的传感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早在先秦、春秋时期的诗歌,就知道声律的重要性。
魏晋时期,中国声韵学受印度梵音学的影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汉字有平、上、去、入四种声调,沈约则根据汉字四声和双声叠韵的特点,来研究诗句中声、韵、调的配合,指出平头、上尾、蜂腰、鹤膝、大韵、小韵、旁纽、正纽八种五言诗应该避免的弊病,称为“八病”。
沈约发现的这八种病,对普通文学爱好者来说实在难以挨个去推敲,对老王这种打油诗大师、声律大盲来说,更是基本不可能掌握,所以也就不一一分析了。老王只知道“天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的平仄感、声律感挺好的。